假膜性肠炎

英文名: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pseudo 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概述
概述: 假膜性肠炎又称 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小肠结肠炎,是因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在肠道大量繁殖引起的肠炎。严重者大便排出片状黏膜,本病由于广泛使用抗生素而日益增多,又称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 医院内感染性疾病。
    假膜性肠炎(pseudo membranous enterocolitis)易发于大手术后,特别是在长期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临床以剧烈腹泻并出现假膜为特点。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约1/2~2/3的患者发生于抗菌药物治疗后4天内。按病情分轻、中、重型。
1.轻型 每天稀便3~4次,黄绿色黏液便,大便可有脓细胞,隐血试验阳性,可伴发热和发热和发热和毒血症表现较重,短期内出现低蛋白血症。常因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DIC、肠出血或肠穿孔而陷入危重状态,预后较差。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有A毒素、B毒素、蠕动改变因子和不稳定因子。A毒素引起腺体分泌、黏膜损伤及 炎症。B毒素没有肠毒活性,但可在A毒素作用的基础上加重黏膜病变。现多认为毒素A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致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意义。蠕动因子能刺激 肌肉收缩,加剧 腹痛和 腹泻。不稳定因子在致病中的作用尚不了解。可诱发本病的抗生素有多种: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甙类等,其中以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及林可霉素为多。
    病理改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约1%v10%的病变局限在较近端结肠,个别报告以小肠病变为主。肠壁散在黄白色斑块样隆起,约1v10mm,圆形或椭圆形,间以正常或 红斑黏膜,可融合成片状灰绿色或棕色的伪膜,伪膜脱落处可见溃疡。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伪膜由 中性粒细胞、 炎症细胞、纤维素及上皮细胞碎片组成。

【病因】
病因:本菌属革兰阳性专性厌氧菌,能形成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在厌氧环境下生长迅速。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可将该菌分为?、?、?和?4个血清型。其中以?型菌株毒力最强,从 假膜性肠炎患者分离的菌株均为?型:?、?型产毒素少,?型不产生毒素。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本菌存在于正常人的消化道,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该菌异常增殖,故属内源性 感染,但该菌亦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医务人员手上亦可携带本菌,因此亦可通过粪-口途径,以接触传播方式而发病,造成外源性 感染或交叉 感染。艰难梭菌肠炎多系 医院内感染,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可诱发本病。人群中发病
率极低。发病者绝大多数为耉年人。
实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可高达6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
2.大便涂片检查可见白细胞,革兰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采用CCFA培养基则85%患者的粪便中可分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并可用生化试验或气-液相色谱加以鉴定。
3.组织培养 可检出粪便中低至10pg的细胞B毒素。此法需细胞培养设备。
4.近年采用的ELISA方法能检测在100v1000pg水平的A毒素或B毒素,快速、正确、敏感和经济。
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 假膜性肠炎同时侵犯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可借助结肠镜进行检查。国内有报道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了16例假膜性肠炎的患者,其中有14例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发现了病变。典型的表现为黏膜发红水肿,上面有斑块或融合的假膜,活检可见黏膜有急性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仔细探查可于右下腹发现似肠结核或肿瘤的假肾征。条件好的超声诊断仪还能更准确地分辨病变相关的层次。除此之外,超声诊断能发现疾病伴发的腹水等。
4.CT诊断 CT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偶可发现低衰减的增厚的肠壁。
诊断要点
诊断:服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即应考虑本病,特别是对耉年人更应提高警惕。有假膜排出的典型病例停用抗菌药物或加服万古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轻型病例,明确临床诊断的最好方法是结肠镜检查,应仔细观察各部位黏膜,因为隆起的黄色小斑块易碎,并可被充血、黏液、粪渣所掩盖。病原体培养及毒素检测对诊断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各种 感染性 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和 结肠癌等相鉴别, 感染性 腹泻如 真菌性肠炎、葡萄球菌肠道 感染和 急性出血性肠炎等。
预防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和饮水被污染。冷藏食品应加热煮沸处理后才能食用。避免与病人和有病的动物接触。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初步诊断后应立即停用抗菌药物,如病情需要则应该用很少诱发本病的抗菌药物。轻症病例停用抗菌药物后可自愈。病情较重,大便中有假膜者则宜用 万古霉素,500v2000mg/d,分4次口服。 甲硝唑适用于缺乏 万古霉素或 万古霉素治疗后的复发病例,用法:600v1200mg/d,分2v3次口服,疗程均为7v10天。
并发症
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合并电解质紊乱、 休克、DIC、低蛋白血症、肠 出血、肠 穿孔以及 脓肿、血管栓塞、 中毒性巨结肠等。偶有多发性 关节炎。
病程和预后
【预后】
预后:轻症患者停用抗生素后数天症状缓解,重型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诊断标准
   
    一、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在恢复过程中突然出现发热、腹泻,排黄绿色海水样或蛋花样水便。
   
    二、大便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发现阳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阴性杆菌减少。
   
    三、内镜检查发现肠黏膜充血水肿,上面有斑块或已融合成假膜,活检见黏膜有急性炎症,假膜内含有坏死上皮、纤维蛋白、炎细胞等。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标准 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
诊断依据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相关课件
溃疡性结肠炎 |  出血 |  发热 |  休克 |  水肿
相关药品
|  万古霉素  |
相关症状
|  反射性呕吐  |分泌性腹泻  |粪便脓血  |肠蠕动减少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排便频率异常  |排水样血性大便  |深黄色或带绿色的水样便  |脱水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