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6

3/6

4/6

5/6

6/6

病历学习:嗜酸性筋膜炎
2016/07/17 09:49:04zxj320

1/6

2/6

3/6

4/6

5/6

6/6

病史介绍:女性,57岁,农民,双下肢水肿1年伴皮肤变硬半年。一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浮肿,无发红及疼痛,在外院考虑“类风湿关节炎”,予甲强龙20mg静滴8天后症状水肿消退,后出院予强的松10mg治疗,未再出现浮肿。患者半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皮肤发紧、变细,并逐渐累及上肢前臂及双手,致使双手无法伸直,晨起时四肢僵硬明显,活动后稍有减轻。否认有特殊毒物暴露史,否认疾病家族史。 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阴性,抬头肌力5级,四肢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双侧小腿变细,皮肤紧绷,蜡样光泽,右小腿皮肤色素脱失,双侧踝周色素沉着,右小腿沟槽征(+),脐周散在皮疹,触之较硬,双手远端关节挛缩。右侧跟腱挛缩明显,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关节处压痛明显。 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95×109/L,百分比19.7%;ESR:17mm/h;γ-球蛋白24.7%(正常值9.0-18.0%);双小腿MRI:各肌群轻度脂肪浸润伴筋膜水肿;抗核抗体1:320(颗粒型),ENA(-);肺部CT:两肺纹理增多;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根据皮肤硬化+晨僵+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肌肉MRI见筋膜水肿,考虑嗜酸性筋膜炎。予甲强龙40mg静滴5天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行走时有足跟可着地。 最终诊断: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

追加病例 :2016-07-16 19:09:19

基于本例的问题: 1、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EF 主要发生在40-50岁成人,但各年龄均可发病,男女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30-46%患者在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或外伤,本病典型起病为四肢远端的疼痛及红肿,以前臂最常见,其次是小腿,多左右对称,随着病情的进展,水肿逐渐被皮肤变厚及硬化所取代,可出现橘皮样外观,即“橘皮征”,约有 50% 患者可见明显的静脉凹陷征,即“凹槽征”,这两个征象是该病的特异性皮肤表现。1/3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皮肤硬化躯干的皮肤硬化会导致患者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EF 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色素缺失等,肌痛、体重减轻、肌无力及晨僵较多见,而雷诺现象少见。40%患者会出现关节挛缩和滑膜炎,关节挛缩多出现于该病的晚期阶段,提示筋膜纤维化程度严重。 2、嗜酸性筋膜炎的实验室检查会有哪些阳性结果,哪些阴性结果? 阳性结果: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3-93%);2)CRP及血沉升高(29-63%);3)高γ球蛋白血症(50%);4)抗核抗体阳性(15-20%)。 阴性结果:1)anti--DNA;2)ENA;3)CK。 3、嗜酸性筋膜炎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本病的鉴别诊断主要切入点: 皮肤变硬纤维化伴关节挛缩,主要需与以下疾病鉴别:A.系统性硬化症:不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且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常合并有多脏器(如肺和食管)的受累,毛细血管镜检查多异常。皮肤活检中EF 表皮正常,炎症反应在筋膜和皮下组织下部,而系统性硬化可见表皮异常,真皮层显著水肿和硬化。B. 皮肤T细胞淋巴瘤:有时会有皮肤和/或筋膜的受累,但且皮疹好发于躯干和臀部,起初为点状逐渐为斑片状,可合并有其它系统(如肝脏、肺、骨髓等)的受累,活检可明确诊断。

热门评论
一直在上班
0
筋膜炎还是碰的多,嗜酸性的第一次听说
2016/07/16 22:53:41
小医仙
0
学习一下,没见过
2016/07/16 23:40:14
打开掌上医讯,查看完整评论(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