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2017/02/14 09:11:21月吟风歌如是说

1/1

【主诉病史】
患者血糖升高8年伴有四肢疼痛3年

【体检辅查】
双足趾以及双手指麻木、疼痛、伴随烧灼感,以至于无法行走,盖被子、穿袜子皮肤即痛;眼干、口干、耳干、咽干、皮肤干,自觉发热,汗多;易饥,胃痛,偶有头晕头痛;大便日1行、成形质可,小便可、夜尿2~3次;既往史:高脂血症10年余,脂肪肝(轻度),子宫肌瘤术后,乳腺增生。现用药:拜糖平。肌电图示:右胫运动神经速度传导速度减慢。双下肢动脉超声示: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6%,GLU5.1mmol/L。查体:舌暗红,苔黄腐腻、舌底瘀滞,脉沉缓弦数。

【诊断】
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消渴 阳虚络瘀脾虚。

【病例分析】
治法:升阳益气,活血通络。 方以升阳益胃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川黄连6g,清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泽泻15g,防风9g,羌活15g,柴胡9g,白芍15g,鸡血藤15g,何首乌藤15g。 二诊(12月4日)口干明显缓解,咽干眼干皮肤干已完全消失;双下肢疼痛较前明显改善,脚趾疼痛减轻、现若走多时脚趾仍有麻感热感。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5.68%,空腹静脉血糖6.07mmol/L,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上方加桂枝6g、茵陈15g、赤芍15g、三七粉(分冲)3g、肉桂3g。2日服用1剂。 按:此案病机为“阳虚络瘀脾气虛”。辨证要点为干燥症状明显,四肢尤以下肢疼痛剧烈,并有胃部疼痛;主方选用升阳益胃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为络脉瘀阻。气血津液互相化生,血瘀必将导致津液布散不利,此案中病机之间互为关联。升阳益胃汤记载于“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仝小林教授认为升阳益胃汤的补脾力度较升阳散汤为重,此患者舌苔黄厚等一系列胃热脾虚之征象是本方的应用指征。升阳益胃汤中囊括了四君子汤、二陈汤、玉屏风散、败毒散、泻心汤、芍药甘草汤6个基本方,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中阻,“阳气不伸”。升阳益胃汤调理患者之“态”,升发阳气通阳化气,给予机体以阳光,阳光蒸腾津液以布散全身、滋养机体,故而凉燥得治,同时升阳益胃汤健脾补虚,以补足中气,疗患者胃痛易饥症状。黄芪桂枝五物汤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靶方,黄芪补气助血运,桂枝温经通阳,白芍敛阴,鸡血藤、何首乌藤、三七粉引经络,活血温经通络,经络温通疼痛麻木症状得治;处方态靶结合,升阳益胃汤升阳补中以调态,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活血通络以治靶,态靶十字互交,故而疗效显著。 有关燥邪致病理论的论述自古有之。“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邪病机;后有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论及燥分温凉,“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温燥因燥热,凉燥因燥寒。杏苏散为凉燥证之主方,“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现代有医家认为凉燥证的真实病机为外风寒束表,内水饮停蓄,致使内在阳气受郁,宣散温煦功能失司,无法温化津液,故而出现燥证。也有医家提出凉燥并不存在的观点,吴氏所论凉燥实为风寒云云。至今,多数医家固守“深秋初凉”之思路,认为凉燥为秋季外感所得,主方仍为杏苏散。 仝小林教授临床四十载,中医理论全面,辨证经验丰富。提出内伤凉燥之观点,即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干燥症状,但并无津液损耗之缘由,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取类比象为冬天环境温度低,地面水气充足,但仍难以蒸腾进入大气,此内伤凉燥病机当为寒伏热少,体内阳气不足,难以蒸腾津液、升发布散以滋润濡养全身,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津亏证,治法当升阳益气。临床常以升阳益胃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葛根汤、二仙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进行化裁变化。此内伤凉燥理论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从根本上治疗干燥症状,若患者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则于此治法基础上加入穿山甲、雷公藤、生甘草等免疫抑制药物。

内分泌科 神经内科 心血管内科 内科其它 老年病科 中医科 精神心理科 全科医疗科 药剂科 医学检验科 医学影像科
热门评论
一直在上班
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17/02/14 09:43:56
一直在上班
0
稳定血糖,营养神经
2017/02/14 09:44:16
打开掌上医讯,查看完整评论(17)条
精彩推荐
下载医讯阅读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