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叶俏波:阴疽治验一例
2017/04/01 07:31:14月吟风歌如是说

1/1

【主诉病史】
发现背部长脂肪瘤一枚数年

【体检辅查】
因表面隆起,背部受摩擦,一日出现红肿,继而出现淡黄质稠脓液。清洗脓液后可见疮口微突起,紫暗微红肿,根深似洞。平素怕冷,易感冒,舌淡胖有齿痕,苔润,脉缓。

【诊断】
阴疽

【病例分析】
二诊:服药后疮面变软,突起处变平,脓液色白,较前略稀。 处方: 黄芪30g,五指毛桃30g,鹿角霜20g 桂枝12g,白术15g,当归10g 白芥子12g,熟地10g,白芍12g 川芎10g,生姜15g,大枣6枚 六剂 三诊:疮面基本愈合,拟益气养血利湿方善后。 按: 教材论阴疽,局部描述多为: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根盘散漫。然而临床中,案例往往不可能百分百如此典型。 此案初起表面红肿,脓液淡黄质稠,似乎为热证,但平素体质、舌、脉均为典型阳虚之象,可知其红肿,不过是痰瘀互结,气血不畅,郁而化热罢了。如寒热虚实未能分清,一见红肿即施以苦寒,或囿于西医炎症之说,以为消炎必用凉药,势必损伤患者阳气,病必缠绵不愈。 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中指出“托里则气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此案施以托里消毒法,鹿角霜、红参、肉桂、五指毛桃、黄芪、炮姜、当归、白芍,川芎温壮阳气,养血活血,白术、茯苓、桔梗、皂角刺利湿排脓,银花兼清郁热。阴疽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不能速效,用方时间较阳证要长,也要提前跟病患说明,避免焦虑情绪。 二诊时疮面变软变平,脓液色白,较前略稀。热象已去,虚象显露无疑,去银花、皂角刺等托毒之品,以温阳化痰,调和营卫为主。 两方均用五指毛桃,此药又名五爪龙,为岭南习用药材,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因有与黄芪相似之功效,故又被称为“南芪”。其补气生肌之力,虽不如黄芪,但有行气利湿,舒筋活络之功,可谓通补之妙品。在用治气虚夹湿(痰)时,我常用黄芪、五指毛桃同用,既能增强补肺脾之气的作用,又能避免壅滞气机,生湿生痰的弊端。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内科其它 消化内科 感染内科 药剂科 医学检验科
热门评论
活到老学到老
0
外科切除不更好吗
2017/04/04 22:49:37
老婆不在家
0
医生分析的很仔细,谢谢分享。
2017/04/01 23:07:42
打开掌上医讯,查看完整评论(32)条
精彩推荐
下载医讯阅读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