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刘金洪(加拿大):肿瘤厥阴证案例之肺癌
2017/10/10 08:51:43月吟风歌如是说

1/1

某女,50岁,加籍华裔,2014年12月21日就诊。 肺腺癌(3a期)手术切除左肺及放化疗后2年半。上月初因右肺炎住院,期间曾作洗肺,之后即出现肺积水、心包积液,先后抽胸水4次(5700ml),数日前出院时影像学检查显示仍有胸水潴留及心包积液,局部炎性增厚,胸膈多处淋巴结转移灶。 刻下:体瘦,精神不振,语声低微,面色苍白无华,双颊色暗,疲惫乏力,胸闷胸痛,气短怔忡,动则喘悸,心率总在110-150/min之间(服降心率西药),服安眠药仍寐差梦多,两小时一醒,畏寒肢冷,舌热身热,体温37.3-37.7摄氏度,午睡后微出汗,易烦躁,稍紧张则潮热汗出,时觉口苦,口干不渴,纳少饮少,频频嗳气,胃中气上顶感,大便2-3次/日,成形易散,尿频尿急,双腿发软,舌偏红齿印,苔白腻浮黄,脉细滑而疾数。 此属肺癌厥阴证,与太阴少阴并病。 靶位诊断:I级靶位在肺, II级靶位在手足厥阴经, III级靶位在脾,终极靶位在肾;靶性属寒热夹水。 治疗:针刺太渊、太冲、公孙、内关、中脘、期门,平补平泻,每周一次;中药予乌梅丸加减。 一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心率减少至100-130/min,精力稍增; 一月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胸闷胸痛、喘悸怔忡减轻,心率有时低于90/min; 三月后,降心率西药量减半,心率维持在90-100/min之间,有时会低于90/min,精神转佳,畏寒身热显减,诸症均见改善,CT检查示:胸膜积液及心包积液已完全消失,炎性增厚明显改善。 继续针刺太渊、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以补法,每周一次;中药予乌梅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调理至今,患者已康复近常人,精力较充沛,语声洪亮,寐可(已停服安眠药),降心率西药减量至1/4,CT检查示“胸膈淋巴结转移灶稳定,部分见缩小”,每日外出散步、访友,操持家务,尽享生活之快乐。

追加病例 :2017-10-10 08:53:57

肿瘤六经辨证与经方针灸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的发展方向 1)肿瘤六经证的临床特点研究 从临床角度分析,肿瘤在本质上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表现为三阴证者多,三阳证者少。寒邪是导致肿瘤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感寒邪初入三阳层次,正气奋起抗邪,寒热交争,此时不会产生肿瘤,若邪盛正衰,寒陷三阴,或外感寒邪直中三阴,或因饮食劳逸、七情内伤,寒邪内生,久居三阴,则水湿凝聚,成痰成瘀,痰瘀互结,而成肿瘤。肿瘤形成后,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三阳证候,尤其出现发热,或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应仔细分析,因复感寒邪而致者,当迅速驱除外邪,避免寒邪再次内陷三阴,使病情加重,甚至急剧恶化;非外感而致者,往往是正气渐复,奋起抗邪,驱邪从阴出阳,乃机体自主抗癌的表现,也是病症转佳的契机,此时当扶佐正气,振奋三阴,使邪失踞留之所,外出三阳而解,此实乃肿瘤有望康复之佳兆,临床却常常被忽视而延误战机。所以,研究肿瘤六经证的临床特点,对显著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意义重大。 2)肿瘤六经合病、并病的临床特点研究 如上所述,外邪内陷三阴,或内邪生于三阴,或内外之邪相结,盘踞日久,聚积成瘤,故肿瘤其本在三阴,临床多表现为一阴或二阴或三阴的合并或并病。若复感外邪,或正气驱邪外出,则三阳脉证可见,临床多表现为阴阳的并病,常见少阴太阳并病、太阴阳明并病、厥阴少阳并病,少阴少阳并病、少阴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太阳并病亦较多见。研究肿瘤六经合病、并病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正确把握肿瘤病变的虚实标本,从而保证肿瘤中医治疗的正确方向。 3)肿瘤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如何更好地结合,以准确定位靶目标 肿瘤的三级靶位理论认为,任何肿瘤的发生都是基于内部某脏的虚损这一初始发病因素(终极靶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本脏之虚,病邪方有盘踞之机,久则循本脏某相关经络(中间靶通道)聚积于其循行所过之处同样存在虚损状态的某脏,或某腑,或某器官,或某组织(肿瘤所在之处,为表靶位)。故肿瘤的针药结合靶向治疗最重要的环节是精准确定三级靶位,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某脏、某经、某组织器官,所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是肿瘤三级靶位诊断的必要方法。六经辨证是从三阳三阴六个层面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和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其以六经为靶目标,是指导临床用药的简洁而有效的千古定法。三级靶位诊断借助六经辨证的定位方法,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针药作用的具体靶目标,如少阴病在心还是在肾、少阳病在三焦还是在胆,合病、并病时终极靶目标的甄别和中间靶通道的确定。通过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有机结合,实现精准定位,为针药结合靶向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4)经方与针灸如何更好地配合,以更好地实现靶向作用 肿瘤三级靶位诊断与针药结合靶向治疗的原则:靶向定位,目标明确;穴少药精,效专力宏;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研究方和针如何配合,是实现此治疗原则的基础。经方用药精炼,归经明确,是靶向选方的最重要资源。如麻黄汤、桂枝汤归太阳,白虎汤、承气汤归阳明,四逆散、小柴胡汤归少阳,理中丸、小建中汤归太阴,四逆汤、黄连阿胶汤归少阴,乌梅丸、吴茱萸汤归厥阴。在肿瘤靶向治疗时,方要更明确地归脏归腑,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归肺,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归心,理中丸、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归脾,四逆汤、附子汤归肾,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归肝,泻心汤归胃,承气汤归大肠,导赤散归小肠,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归膀胱,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温胆汤归胆,五苓散、真武汤归三焦等。缓则治其本,肿瘤以三阴病为本,终极靶位在五脏,治之以五脏方;急则治其标,肿瘤阴阳并病时,其标在阳,表靶位、中间靶位在腑与腑经,治之以六腑方。针以导引、疏通脏腑经络之气,除本身“气至病所”的靶向治疗作用,因病变部位气血循环的改善,当针药结合时又同时促进了药物在该部位的吸收,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并实现针以导药的靶向治疗目的。《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这也是肿瘤靶向针灸治疗时的基本原则:针对表靶位,肿瘤在脏者取其经原穴,肿瘤在腑者取其相应的下合穴,肿瘤在经者取所在经的经穴;针对里靶位,病本在脏者取其经原穴;针对中间靶位,因经络不通而致表里失联者取病经的经穴。在这些整体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方与针灸的具体配合方法,对更好地实现肿瘤的中医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2016年7月10日完成于(加拿大)多伦多敬岐书院

中医科 肿瘤科 呼吸内科 药剂科 医学影像科 病理科 医学检验科
热门评论
八骏腾飞
0
中医治肿瘤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2017/10/12 08:41:44
月吟风歌如是说
0
肿瘤六经辨证与经方针灸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的发展方向 1)肿瘤六经证的临床特点研究 从临床角度分析,肿瘤在本质上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表现为三阴证者多,三阳证者少。寒邪是导致肿瘤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感寒邪初入三阳层次,正气奋起抗邪,寒热交争,此时不会产生肿瘤,若邪盛正衰,寒陷三阴,或外感寒邪直中三阴,或因饮食劳逸、七情内伤,寒邪内生,久居三阴,则水湿凝聚,成痰成瘀,痰瘀互结,而成肿瘤。肿瘤形成后,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三阳证候,尤其出现发热,或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应仔细分析,因复感寒邪而致者,当迅速驱除外邪,避免寒邪再次内陷三阴,使病情加重,甚至急剧恶化;非外感而致者,往往是正气渐复,奋起抗邪,驱邪从阴出阳,乃机体自主抗癌的表现,也是病症转佳的契机,此时当扶佐正气,振奋三阴,使邪失踞留之所,外出三阳而解,此实乃肿瘤有望康复之佳兆,临床却常常被忽视而延误战机。所以,研究肿瘤六经证的临床特点,对显著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意义重大。 2)肿瘤六经合病、并病的临床特点研究 如上所述,外邪内陷三阴,或内邪生于三阴,或内外之邪相结,盘踞日久,聚积成瘤,故肿瘤其本在三阴,临床多表现为一阴或二阴或三阴的合并或并病。若复感外邪,或正气驱邪外出,则三阳脉证可见,临床多表现为阴阳的并病,常见少阴太阳并病、太阴阳明并病、厥阴少阳并病,少阴少阳并病、少阴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太阳并病亦较多见。研究肿瘤六经合病、并病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正确把握肿瘤病变的虚实标本,从而保证肿瘤中医治疗的正确方向。 3)肿瘤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如何更好地结合,以准确定位靶目标 肿瘤的三级靶位理论认为,任何肿瘤的发生都是基于内部某脏的虚损这一初始发病因素(终极靶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本脏之虚,病邪方有盘踞之机,久则循本脏某相关经络(中间靶通道)聚积于其循行所过之处同样存在虚损状态的某脏,或某腑,或某器官,或某组织(肿瘤所在之处,为表靶位)。故肿瘤的针药结合靶向治疗最重要的环节是精准确定三级靶位,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某脏、某经、某组织器官,所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是肿瘤三级靶位诊断的必要方法。六经辨证是从三阳三阴六个层面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和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其以六经为靶目标,是指导临床用药的简洁而有效的千古定法。三级靶位诊断借助六经辨证的定位方法,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针药作用的具体靶目标,如少阴病在心还是在肾、少阳病在三焦还是在胆,合病、并病时终极靶目标的甄别和中间靶通道的确定。通过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有机结合,实现精准定位,为针药结合靶向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4)经方与针灸如何更好地配合,以更好地实现靶向作用 肿瘤三级靶位诊断与针药结合靶向治疗的原则:靶向定位,目标明确;穴少药精,效专力宏;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研究方和针如何配合,是实现此治疗原则的基础。经方用药精炼,归经明确,是靶向选方的最重要资源。如麻黄汤、桂枝汤归太阳,白虎汤、承气汤归阳明,四逆散、小柴胡汤归少阳,理中丸、小建中汤归太阴,四逆汤、黄连阿胶汤归少阴,乌梅丸、吴茱萸汤归厥阴。在肿瘤靶向治疗时,方要更明确地归脏归腑,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归肺,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归心,理中丸、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归脾,四逆汤、附子汤归肾,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归肝,泻心汤归胃,承气汤归大肠,导赤散归小肠,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归膀胱,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温胆汤归胆,五苓散、真武汤归三焦等。缓则治其本,肿瘤以三阴病为本,终极靶位在五脏,治之以五脏方;急则治其标,肿瘤阴阳并病时,其标在阳,表靶位、中间靶位在腑与腑经,治之以六腑方。针以导引、疏通脏腑经络之气,除本身“气至病所”的靶向治疗作用,因病变部位气血循环的改善,当针药结合时又同时促进了药物在该部位的吸收,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并实现针以导药的靶向治疗目的。《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这也是肿瘤靶向针灸治疗时的基本原则:针对表靶位,肿瘤在脏者取其经原穴,肿瘤在腑者取其相应的下合穴,肿瘤在经者取所在经的经穴;针对里靶位,病本在脏者取其经原穴;针对中间靶位,因经络不通而致表里失联者取病经的经穴。在这些整体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方与针灸的具体配合方法,对更好地实现肿瘤的中医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2016年7月10日完成于多伦多敬岐书院(加拿大)
2017/10/10 08:52:39
打开掌上医讯,查看完整评论(17)条
精彩推荐
下载医讯阅读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