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2

经病理诊断的原发性气管和肺恶性血管球瘤一例
2018/03/11 20:28:09用户1563558

1/2

2/2

【主诉病史】
患者男,47岁,因“咳嗽、胸闷、气促3 d”于2015年5月27日入住汕头医院。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咳嗽,痰难咳出,伴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平卧及活动后症状明显,休息及咳痰后可缓解,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体检辅查】
既往史:10余年前发现右侧甲状腺腺瘤,未进一步诊治,有长期吸烟史,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体检:体温36.4℃,心率11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18/80 mmHg(1 mmHg=0.133 kPa)。无杵状指,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指尖脉氧饱和度为95%(未吸氧),气管稍左偏,甲状腺右叶可扪及肿块。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叩诊清音,咽喉部可闻及吸气相干性啰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为9.9×10∧9/L,中性粒细胞占0.78,血红蛋白为143 g/L,血小板为361×10∧9/L;血清葡萄糖为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2.9%。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为85 U/ml(正常值为0~37 U/m1),糖类抗原72-4为44.4 U/ml(正常值为0~9.8 U/ml),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气管腔内软组织肿块,管腔明显变窄,双肺可见多发结节影(图1~3)。

【诊断】
入院诊断:中央气道重度狭窄,甲状腺癌并气管内转移(根据患者甲状腺腺瘤的病史)。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气管内可见直径约2.5 cm的菜花样肿物,阻塞气道(图4)。为缓解呼吸困难,于2015年5月29日行支气管镜下气道肿物射频消融加冷冻治疗,切除气管内肿物。肿物呈灰褐色,为2.3 cm×2.2 cm大小(图5)。病理为黏膜下肿瘤,由弥漫分布的短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多排列在血管周围,呈胖梭形或圆形,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图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细胞增殖抗原标志物(Ki67)阳性率为50%(图7~9),CD3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半乳凝素、细胞角蛋白19(CKl9)、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CD31、突触素、肌形成蛋白、降钙素、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EMA)、黑色素瘤抗体(HMB45)、B淋巴细胞瘤-2(Bcl-2)、调宁蛋白、黑色素瘤标志物(Melan-A)及CD68均阴性。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变符合恶性血管球瘤。术后患者气促明显缓解,于2015年6月11日好转出院。 2015年6月19日患者再次因呼吸困难入院,体检:体温37.2℃,心率135次/min,呼吸35次/min,血压166/96 mmHg。呼吸急促,指尖血氧饱和度为90%(中流量面罩吸氧),甲状腺右叶肿物明显增大(不排除肿瘤相关性疾病或MGT侵犯),咽喉部可闻及喘鸣音,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与2015年5月27日胸部CT比较,双肺转移瘤明显增多、增大,新出现胸骨柄转移,气管受侵,管腔狭窄程度大致同前(图10~12)。入院后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给予中流量面罩吸氧,加强平喘、抗感染等治疗,经与家属再次沟通,于2015年6月20日再次行支气管下气管肿物冷冻治疗,术中见气管内肿瘤再次长入气管腔内,阻塞气管,切除气管内肿物,患者气促稍有好转。术后患者拒绝放疗及化疗,1个月后因双肺肿瘤增多、增大致病情进展迅速而死亡。

【病例分析】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源自动静脉吻合处血管球体,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其是血管球体丰富的甲床下,以良性居多,恶性血管球瘤(malignant glomus tumor,MGT)比例<1%。原发于气管和(或)肺的MGT罕见。 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气管和肺的MGT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文献复习 分别以“气管恶性血管球瘤”和“肺恶性血管球瘤”为关键词,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分别以“tracheal malignant glomus tumor”和“pulmonary malignant glomus tumor”为关键词,通过PubMed、Embase、Ovid及Cochrane数据库,对英文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7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检索到相关文献14篇,其中英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3篇,共15例气管或肺MGT患者,文献检索情况见表1。 讨论 本学习病例来自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一种少见、起源于动静脉吻合支周围血管球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肿瘤的1.6%,70%以上发生于甲床,约20%发生于宫颈及躯干,约10%发生于胃、结肠、纵隔及气道。GT以良性多见,少数GT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局部复发、浸润及转移,被视为非典型血管球瘤或恶性血管球瘤(malignantglomus tumor,MGT)。 本例患者入院时胸部CT同时可见气管肿物和肺的占位性病变,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为原发性气管和肺MGT。MGT还可单发于气管或肺旧,原发于气管和(或)肺的MGT罕见,目前国外已报道的原发气管和(或)肺的MGT仅有12例,国内近年才有3例报道,加上本例共16例一并复习。 1.临床表现:16例MGT中,男9例,女7例。发病年龄9~74岁,平均为49岁,男性平均年龄为52岁,女性为46岁。呼吸系统无特征性表现,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咳嗽(9/16)、咯血(4/16)、胸痛(3/16)、呼吸困难(2/16)、咳痰(2/16)、胸闷(1/16)、发热(1/16)及黑便(1/16)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3/16),在体检时发现。肿瘤直径为1.5~9.5 cm,平均直径为3.5 cm。原发于气管3例,原发于肺部12例,原发于气管和肺部1例,双肺均可发生。MGT易见转移,最常见的是肺内转移,亦可转移至纵隔、纵隔淋巴结、腹腔内脏器、腹膜、腹膜后淋巴结、体表皮下、血管壁及脑部等。 2.病理特征及诊断:Folpe等将血管球瘤分为4种类型:恶性血管球瘤、共质体性血管球瘤、恶性潜能未定性血管球瘤及血管球瘤病,其中恶性血管球瘤应符合以下标准:(1)位置较深且肿瘤直径>2 cm;(2)有不典型核分裂象;(3)核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5/50 HPF。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核分裂象≥5/50 HPF改为不同程度分裂活性,其他诊断标准未变并沿用至今。本例气管内肿瘤直径>2 cm,王寿扬等报道1例MGT的直径仅为1.5 cm,因此将肿瘤直径>2cm作为诊断标准仍有待商榷。MGT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CT多表现为局限性软组织团块,多为不规则团块,亦有形似硬币样的圆形团块,团块内无钙化及空腔形成。部分文献报道MGT病灶在增强CT下表现为团块周围对比增强,而团块中央无对比增强。胸部影像学所见的团块占位性病变易误诊为肺癌。既往认为病灶形态为菜花样或葡萄样等分叶时多提示恶性病变,但有文献报道良性气管血管球瘤气管镜下呈菜花样,因此,气管镜下见到菜花样病变并非MGT独有的特征,因此,MGT的确诊仍需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本例病理HE染色可见弥漫分布的短梭形细胞,细胞多排列在血管周围,呈胖梭形或圆形,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与检索的15例MGT报道均高度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显示绝大多数MGT病例表达SMA、IV胶原蛋白、波形蛋白,部分MGT病例表达CD34(血管+)、Ki-67指数增高及钙调查结合蛋白,不表达S-100蛋白及细胞角蛋白,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示:SMA(+)、波形蛋白(+)、Ki67+(50%),不表达S-100蛋白及细胞角蛋白,与文献报道MGT的病理形态特征高度类似,与其他部位的原发MGT病理形态特征亦类似。

追加病例 :2018-03-11 20:29:23

3.鉴别诊断:原发于气管和(或)肺的MGT需与其他多种肿瘤相鉴别:(1)转移性MGT:本例没有气管和肺部之外GT的病史和表现,可排除转移性GT。(2)恶性外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其组织形态学特征有时可与MGT重叠,但50%~70%的MPNST患者S-100蛋白阳性,且平滑肌标志物阴性。本例S-100阴性,SMA阳性,故不支持MPNST。(3)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ewing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EWS/PNET):二者肿瘤细胞大小均较一致,片状分布,纤维血管间质丰富;MGT细胞胞界清晰,而EWS/PNET常不清晰,有时可见菊形团结构,且CD99阳性,SMA阴性;虽有个别MGT病例的CD99阳性,但同时SMA阳性,本例亦可排除。(4)血管肉瘤:血管肉瘤形态学可见血窦样结构,肿瘤细胞可呈上皮样或梭形等,与MGT类似。MGT常存在良性血管球瘤的结构特征,SMA和Ⅳ型胶原阳性,部分MGT可表达CD34,CD31阴性,而血管肉瘤则与此相反。(5)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SFT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为梭形瘤细胞弥漫分布,间质中可见丰富粗大的胶原纤维和厚壁的血管,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阳性,与MGT类似。但前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还可见部分肌间线蛋白表达阳性,且SMA为阴性,可与MGT鉴别。(6)血管外皮瘤:血管外皮瘤的病理形态学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表达CD34,与MGT类似,但前者的血管呈鹿角状分支,肌源性标志物阴性可与MGT鉴别。 (7)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4个亚型,其病理形态学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不同程度增高的Ki-67指数,与MGT类似,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表达突触素、嗜铬粒素和CD56,不表达SMA及波形蛋白。(8)肺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可见梭形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A及波形蛋白阳性,与MGT较为相似。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始终表达肌间线蛋白,而MGT不表达肌间线蛋白。 4.治疗及预后:MGT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本文纳入的16例MGT中,10例发生转移。在4 d及60个月不等的随访中,6例死亡,说明气管和肺部的MGT具有高度侵袭性及恶性的临床过程。原发于肺的MGT治疗主要采取肺叶切除术或加局部淋巴结清扫术,部分病例术后辅以化疗,但效果不佳,12例接受切除和化疗的肺MGT患者中5例死亡。原发于气管的MGT,2例接受气管节段切除端对端吻合术,术后分别随访1个月和30个月无复发;本例为气管和肺MGT,采用气管肿瘤射频消融加冷冻治疗,治疗后患者气促明显缓解,但因双肺同时存在较多肿瘤并出现双肺内转移,无法进行肺叶切除,且患者拒绝放疗和化疗,病情迅速进展,术后1个月死亡。 综上所述,原发于气管和(或)肺的MGT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极易漏诊、误诊,最终需依靠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明确诊断。MGT易出现转移,病死率高。因病例少和资料不全,难于确定何种治疗方法是有效的。

呼吸内科
热门评论
八骏腾飞
0
学习了,好病历!
2018/03/21 09:34:06
八骏腾飞
0
少见的病例,学习了!
2018/05/18 10:51:49
打开掌上医讯,查看完整评论(24)条
精彩推荐
下载医讯阅读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