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臾医案:嗜睡与不眠交替 | 眠则三四十天不醒
2018/04/01 11:12:07月吟风歌如是说

时某,男,52岁。 1973年2月28日初诊。患者曾有脑震荡病史,从1960年起常有嗜唾及不眠之象,病情逐渐加重。近四五年来,嗜睡与不眠交替而作,眠则三、四十天日夜不醒,饮食须由家属呼而喂之,边食边睡,有小便自遗,醒则十数天日夜不寐,烦躁喜动狂乱。头晕且胀,平时腰酸怕冷,手足逆冷,面色晦暗。得病之后曾赴各地,迭治不效,遂来沪诊治。刻下,神倦呆钝,边诊边睡。家属诉纳食尚可,口干便艰,解燥屎。苔白腻、舌边紫暗,脉沉细濡。多年顽疾,寒热虚实,错综复杂,恐难骤效。书云“怪病属痰”。痰浊蒙蔽心窍,神志被困。先拟清心涤痰、镇潜宁神法,以现动静。 炒川黄连1.8g,茯苓12g,橘红4.5g,制南星9g,广郁金9g,石菖蒲9g,灵磁石30g(先下),当归12g,钩藤12g(后下),淮小麦30g,白金丸4.5g(吞服),礞石滚痰丸9g(吞服)。7剂。 二诊:神倦嗜睡之象略见好转,便艰亦顺,然手足依然逆冷,面色晦暗,脉舌如前。审证求因病由肾阳不振,阴霾弥漫,痰浊内阻,痰凝气结所致。法当标本兼顾,改投温肾阳、化痰湿、理气化瘀之剂。 熟附片(先煎)9g,川桂枝9g,炒茅术12g,茯苓12g,制南星9g,制半夏12g,石菖蒲15g,陈皮6g,当归12g,桃仁12g,川芎6g,全鹿丸9g(吞服),礞石滚痰丸12g(包煎),14剂。 三诊:投温肾通阳、化痰祛瘀之剂后,已见应手。既往寐则数10天,推之难醒,今服药后2天即自行起床,起床后无烦躁狂乱诸症,且感神情爽朗,四肢转温,苔白腻减而转润,舌暗转淡红、边紫,脉沉弦小。神情已得正常、肾阳不振有恢复之机,痰浊瘀虽化未净。前方既效,毋庸更张,壮肾阳以治本,化痰瘀以治标。 熟附块9g(先煎),川桂枝9g,茯苓12g,陈皮4.5g,半夏9g,制南星9g,石菖蒲9g,当归12g,红花9g,全鹿丸9g(吞服),礞石滚痰丸9g(包煎)。 服药后诸症若失,体力日见好转,前方略为出入,续服30余剂,得以收功。 按语:患者患病多年,迭经各地中西医诊治,诊断尚不明确,有谓"间脑病变”,有谓“特发性睡眠症”等。治疗或用养心安神、镇潜清热之品,或予镇静药、兴奋药交替使用,皆不效,病情日益加剧,乃由黑龙江来沪治疗。今据其不寐与嗜睡交替而作,但不寐短于嗜唾的特点,认为嗜唾乃病之真谛,不寐为病之假貌,故抓住嗜睡一症加以辨证治疗。仲景《伤寒论》中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记载,有注“本身阳气微,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此之谓但欲寐,病入少阴,无有不如此者”。 本病兼有腰酸、怕冷、手足逆冷、苔白腻、脉沉细等症,显属肾阳式微,痰浊弥漫。而不寐烦躁之象,乃阳不入阴之故。面色晦滞,舌紫暗,知有留瘀。肾阳不足是为本,痰浊瘀内蒙心窍是为标。故方中以附、桂、全鹿丸等温补肾阳以图本,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也。其中取桂枝而不用肉桂者,是因桂枝之温通较肉桂之温守对本病更为贴切。对其标则以导痰汤、礞石滚痰丸等泄化痰热;归、芎、桃仁、红花等化瘀。肾阳得温补而渐振,痰浊得泄化而渐清,从而嗜睡之症得除,浮游之火亦得下敛。此为补泻同用之法,标本兼顾之方,症既错综复杂,治法亦当复方图之,多年痼疾方才得愈。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孟景春解析古今奇症医案》。

中医科 神经内科 精神心理科 药剂科
热门评论
情途末路
0
学习了,获益匪浅,感谢分享
2018/04/01 12:56:41
八骏腾飞
0
学习了!获益颇多
2020/08/09 10:31:18
打开掌上医讯,查看完整评论(3)条
精彩推荐
下载医讯阅读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