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根上长的这个东西,原来包含了四味养生妙药!

人们常常把中药挂在嘴边,但是中药是什么却没有多少人说的清楚。有人说中药,就是草药,那么还有不是草的中药啊,比如树木,矿物。有人说中药就是植物药,那么还有很多动物药,比如蜈蚣、蝎子。有人说中药是天然药物,那么还有不是天然的中药,比如神曲、青黛。其实,说到中药,最核心的是在于用中医学理论去认识和使用药物。大自然鬼斧神工,很多药物同出一物,但是,在中医看来,他们却大有不同。比如今天要说到的茯苓,看起来就是简单长在松树根下面的一个真菌的菌核。可是当你仔细探究才发现,原来茯苓一家子有不少呢!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症。每次用量9~15g。但是茯苓菌块有红色的部分有白色的部分。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虽然都是茯苓,但陶弘景认为:"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茯苓有很好的利水作用。《不知医必要》记载茯苓汤用于治疗水肿用茯苓、郁李仁、生姜汁,用水煎服。但是,《本草经集注》记载茯苓有很多配伍禁忌:"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茯苓皮,也就是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味甘、淡,性平。归肺、脾、肾经。它就只有利水消肿的作用了。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普济方》记载治疗水肿尿涩,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服用。还有治疗水肿的皮水,取义“以皮行皮”的五皮饮,当中也用到了茯苓皮。
茯神木,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的松根。味甘、性平。归肝、心经有平肝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惊悸健忘,中风语蹇,脚气转筋等疾病。每次用量6-9g。茯神入肝经,有平肝的作用。《卫生宝鉴》记载的茯神散,用于中风舌强语涩的治疗,用茯神木、薄荷,蝎梢,研磨成细末,温酒调下。但是,血虚者禁用。
茯神, 也就是茯神木的白色部分。早在《本草经疏》就记载了茯苓和茯神的区别:"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别录》谓茯神平,总之,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味甘淡,性平。归心、脾经。有宁心安神、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等病证。每次用量9-15g。和茯苓相比,茯神显然更擅长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失眠。《百一选方》记载朱雀丸,用茯神和沉香做成蜜丸可以用于治疗心神不定,恍惚不乐的病症。但是这个中药肾虚小便不利或不禁、虚寒滑精者应当谨慎使用。
作者:柳池 编辑:刘航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欲了解更多中医健康养生资讯,请关注微信号jinlanzhongyi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