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和纵隔—系统解剖(图文)
来源:影像园发布日期:
2009/02/03
一、胸膜、胸膜腔与胸腔的概念
胸膜(pleura)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脏胸膜紧帖于肺的表面,并折入左右肺斜裂和右肺水平裂内。壁胸膜衬帖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两侧面。
胸膜腔(pleural cavity)是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移行,共同围成一个封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正常胸膜腔内为负压,脏、壁两层胸膜相互贴附在一起,所以胸膜腔实际上是两个潜在性的腔隙。腔内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胸腔(thoracic cavity)由胸廓与膈围成,上界为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下界借膈与腹腔分隔。胸腔内可分为三部分,即左、右两侧为胸膜腔和肺,中间为纵隔。
二、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
壁胸膜根据所在位置可分为4部分:突出于胸廓上口,覆盖于肺尖上方的部分,称胸膜顶;衬帖于肋骨与肋间肌内面的部分,称肋胸膜;帖附于膈上面的部分,称膈胸膜;呈矢状位衬覆于纵隔两侧的部分,称纵隔胸膜。
壁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胸膜腔留有一定间隙,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此空间,这些间隙称胸膜隐窝(pleural recesses)。其中最大最重要的胸膜隐窝是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位置最低,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同时此处也易发生粘连,所以该处为临床上胸膜腔穿刺或引流的部位。
三、肺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一)肺的体表投影
两肺前缘的投影起自锁骨内侧端上方2~3cm处的肺尖,向内下方斜行,经胸锁关节后方至胸骨柄后面,约在第2胸肋关节水平,左右靠拢并垂直下降。右肺前缘由此再下行至第6胸肋关节处弯向外下方,移行于右肺下缘;左肺前缘因有心切迹,故在第4胸肋关节处即沿第4肋软骨向外下方,至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于左肺下缘。平静呼吸时,两肺下缘各沿第6肋向外后走行,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在接近脊柱时平第10胸椎棘突高度。当深呼吸时,两肺下缘均可向上、下各移动2~3cm。
(二)胸膜的体表投影
两侧胸膜顶和胸膜前界的投影,基本与肺尖和肺前缘一致。两侧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比两肺下缘的投影约低两个肋骨。即在锁骨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10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1肋相交,在脊柱旁平第12胸椎棘突高度。肺下缘与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对比见表4-2。
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
四、纵隔
(一)纵隔的概念和境界
纵隔(mediastinum)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的境界: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达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二)纵隔的分部
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两部分。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即胸骨与心包前面之间的前纵隔;心包、心以及与其相连大血管根部所占据的中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胸段之间的后纵隔。
上纵隔内主要含有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迷走神经、膈神经、喉返神经、食管胸部、气管胸部及胸导管和淋巴结等。
前纵隔内有胸腺下部、少量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为纵隔下部最宽阔的部分,其内有心包、心和心相连的大血管(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其分支、上腔静脉、左和右肺静脉)、膈神经、奇静脉弓等。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部、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淋巴结等。
胸膜(pleura)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脏胸膜紧帖于肺的表面,并折入左右肺斜裂和右肺水平裂内。壁胸膜衬帖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两侧面。
胸膜腔(pleural cavity)是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移行,共同围成一个封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正常胸膜腔内为负压,脏、壁两层胸膜相互贴附在一起,所以胸膜腔实际上是两个潜在性的腔隙。腔内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胸腔(thoracic cavity)由胸廓与膈围成,上界为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下界借膈与腹腔分隔。胸腔内可分为三部分,即左、右两侧为胸膜腔和肺,中间为纵隔。
二、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
壁胸膜根据所在位置可分为4部分:突出于胸廓上口,覆盖于肺尖上方的部分,称胸膜顶;衬帖于肋骨与肋间肌内面的部分,称肋胸膜;帖附于膈上面的部分,称膈胸膜;呈矢状位衬覆于纵隔两侧的部分,称纵隔胸膜。
壁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胸膜腔留有一定间隙,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此空间,这些间隙称胸膜隐窝(pleural recesses)。其中最大最重要的胸膜隐窝是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位置最低,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同时此处也易发生粘连,所以该处为临床上胸膜腔穿刺或引流的部位。
三、肺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一)肺的体表投影
两肺前缘的投影起自锁骨内侧端上方2~3cm处的肺尖,向内下方斜行,经胸锁关节后方至胸骨柄后面,约在第2胸肋关节水平,左右靠拢并垂直下降。右肺前缘由此再下行至第6胸肋关节处弯向外下方,移行于右肺下缘;左肺前缘因有心切迹,故在第4胸肋关节处即沿第4肋软骨向外下方,至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于左肺下缘。平静呼吸时,两肺下缘各沿第6肋向外后走行,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在接近脊柱时平第10胸椎棘突高度。当深呼吸时,两肺下缘均可向上、下各移动2~3cm。
(二)胸膜的体表投影
两侧胸膜顶和胸膜前界的投影,基本与肺尖和肺前缘一致。两侧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比两肺下缘的投影约低两个肋骨。即在锁骨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10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1肋相交,在脊柱旁平第12胸椎棘突高度。肺下缘与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对比见表4-2。
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
四、纵隔
(一)纵隔的概念和境界
纵隔(mediastinum)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的境界: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达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二)纵隔的分部
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两部分。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即胸骨与心包前面之间的前纵隔;心包、心以及与其相连大血管根部所占据的中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胸段之间的后纵隔。
上纵隔内主要含有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迷走神经、膈神经、喉返神经、食管胸部、气管胸部及胸导管和淋巴结等。
前纵隔内有胸腺下部、少量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为纵隔下部最宽阔的部分,其内有心包、心和心相连的大血管(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其分支、上腔静脉、左和右肺静脉)、膈神经、奇静脉弓等。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部、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淋巴结等。
阅读数:24761
(本网站旨在聚合分享行业内优质的医疗新闻和学术进展,80%以上内容均通过爬虫抓取且链接到源内容网站,如果文章存在内容、图片、视频等侵权行为,请通过举报入口或者以下联系方式向我们举报,一经举报立即删除。本站对源网站的侵权行为不负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