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过敏药后,到底能不能开车?
说起“醉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很危险的,生活中,除了“醉驾”,“药驾”的危险同样不可忽视。尤其到了季节交替时期,正是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不少患者为了缓解症状都会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
那么,问题来了——服用抗过敏药后,该不该开车?能不能开车?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和药剂科专家临床经验,有七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它们分别是:抗组胺药,抗抑郁、焦虑类药,镇静催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心脏病用药以及降血糖类药。其中,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抗过敏药就包含在其中。
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如非那根、苯海拉明、敏克静、乘晕宁、安其敏等,这些药物虽能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疾病,但容易产生精神萎靡、乏力、头晕、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容易影响驾车安全,严重时甚至发生交通意外或伤亡事故。有资料证实,酒后开车交通事故率为87%,而服用抗过敏药后交通事故率为72%,对此,驾驶员应高度警惕。
目前,抗过敏药物有三代,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第一代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酮替芬、羟嗪等,该类药物一天需服用多次,不过该药物会产生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为了安全,不应在车辆驾驶期间使用。如需使用,睡前服药较好,既治病,又助眠。
第二代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该类药物一天服药次数少,嗜睡作用轻或几乎无嗜睡,无口干,起效快,作用强,是目前抗过敏治疗的首选,但特殊体质的人服用这类抗过敏药时,会出现一定的心脏毒性(如心律失常等),需谨慎。
第三代抗过敏药:如非索菲那定、地氯雷他定等,该类药物没有对特殊体质的人的心脏毒性,不良反应轻,但是价格较贵。
因此,为确保驾驶安全,医生/药师建议驾驶员在服用第一、第二代抗过敏药后,8~12小时内不要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