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麻醉学发展史(3)

第一章 麻醉学发展史(3)

麻醉科频道
关注

第3节近代麻醉发展史

 一、全身麻醉的发展

(一)吸入麻醉的发展 

早在1540 年, Valerius Cordus 就已合成乙。在Paracelsus 的有关著作中也提到乙有消除疼痛的作用。1754 年J. B. von Helmont 发现了二氧化碳, 1757 年Joseph Black 将其分离出来。18 世纪中叶, 1772 年Priestley 和Joseph Black 发现了氧化亚氮(笑气) , 1799 年,年仅20 岁的化学家HumphryDavy 证明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1818 年MichaelFaraday 发现乙的麻醉作用。1824 年HeHillHickman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产生麻醉作用,但未用于人。1831 年分别由vonLiebig 、Guthrie 和Soubeîran 发现氯仿。1842 年3 月30 日美国乡村医师Crawfordw. Long 使用乙吸入麻醉给患者做颈部肿物切除手术成功,只是因为地处偏僻一直到1849 年才予报道。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次成功,将3 月30 日作为庆祝日,并延续使用下来。美国还为他发行了一枚邮票。1993 年当时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总统令,将这一天作为美国的国家医师节,以纪念Long 的发现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1844年12月10日化学家Gardner Colton 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示范氧化亚氮吸人令患者神志消失,正是这场演示引起了牙科医师Horace Wells 的注意,使其萌生出使用吸入麻醉为患者拔牙的念头。次日, WelIs 以自己作为试验对象,请Colton 为其吸入氧化亚氮,并成功拔除了智齿。随后, Wells 向Coton 学习了氧化亚氮的合成方法,并为多名患者实施了麻醉下拔牙。1845 年Wells 再次表演氧化亚氮麻醉时,由于所用浓度过低,患者发生躁动并发出呻吟, Wells 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从此不再在公开场合展示他的方法。1846年牙科医师Wiam T. G. Morton 在医学家兼化学家Charles Jackson 的指导下,实验了牙科手术吸入乙蒸气的麻醉作用。同年( 1846 年)10 月16 日. Morton 在麻省总医院的一间穹顶教室内当众为一例颈部血管瘤患者施用乙能麻醉获得成功,因而Morton 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第一杰出人物。有趣的是,有关究竟谁是现代乙麻醉的发明人的问题, 100 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为了纪念麻醉的发明者,美国至少建立了15 座雕像以分别纪念Wells 、Morton 和Long1945 年Howd R. Raper 在《人类抵御疼痛一一麻醉的史诗》一书中较客观地评价了上述三人所作出的贡献。Long 虽然是乙麻醉的发现者,但他在以后仍然在尝试用威士忌和其他一些无效的药物进行麻醉试验,说明他缺乏对乙麻醉的热情和信心。如果从谁先有吸入麻醉想法的这一角度出发, Wel1s 应该是现代吸入麻醉的发现者。但Morton是第一个面对公众媒体把乙麻醉介绍给世界的人,他对乙麻醉的实践和推广起到了确实的推动作用。因此,目前一般将1846 年10月16 日作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在Morton 演示实验后仅63 天,英国一位著名的牙医Janles Robinson 就使用乙醚为一名女孩拔除一颗很深的臼齿。次日, RobeListòn 在伦敦大学医学院实施了第一例在乙麻醉下的截肢手术。之后短短数月,乙麻醉便风靡欧洲大陆。1847 年JohnSnow 出版了《乙醚吸入麻醉~ ,是第一本麻醉专著。同年 Marie J Pieree Flourer也有麻醉作用。英国外科兼妇产科医师JamesSimpson 第一次将氯仿用于分娩镇痛成功。1848年发生使用氯仿死亡的病例,以后陆续有相关报道,故认为应用氯仿不能超过一定浓度。同年Heyfelder首先在人体使用氯乙烷。1856 年英国将氧化亚氮装入筒中使用。1858 年Snow 出版了《氯仿及其他麻醉剂》一书。1862 年Clover 氯仿麻醉机问世,到1868 年才开始普遍使用。同年Edmund Andrews 研究了氧和氧化亚氮的混合使用。Joseph T. Clover 首先将氧化亚氮应用于乙麻醉使患者更加舒适。1881 年, Stanislaw KlikovÌch 使用吸入氧化亚氮和氧气缓解产妇的分娩痛,该技术随后于1887 年被Frederjck Hewitt 采用。1911 年, A. E. Guedel 则使用氧化亚氮产妇自控吸入行分娩镇痛。1917 年, FdtzEicholtz 发现三澳乙醇(阿弗丁) 1918 年Luc证明乙醚有全身麻醉作用。1924 年,HowardWilcoxHaggard 发表重要论著《乙的吸收、分布和消除》。1926 年to Butzengeiger 将三澳乙醇应用于临床。早在1882 年August vonFreund 即合成环丙烧,直至1928 年Lucas 和Henderson 才发现环丙饶有麻醉作用, 1930 年Ralph Waters 临床应用环丙烷获得满意效果。1933 年Gelfan 和Bell 发现乙烯醚有麻醉作用,可供临床使用。1935 年Cecil Striker 试用三氯乙烯作麻醉药, 1941 年Langton Hewer 和Charles Frederick Hadfield 将其应用于临床。1937 年, Guedel 出版著作《吸入麻醉学},将乙麻醉分为四期,后被临床广泛采用。1954 年Charles Suckling 合成了氟烧, 1956 年Michael Johnstone 将其应用于临床, 1958年报告了第一例氟烷相关性肝炎。1963 年RossC. Terrell 合成恩氟烷后经Krantz 和Dobkin 等动物实验后,于1966 年由Virtue 及同事应用于临床。1965 年Ross C. TeiTell 合成异氟烷后经Krantz 和Dobkin 等动物实验后于1971 年应用于临床。1968年Regan 合成七氟烷以后经临床试验观察后于1990年较广泛地用于临床。1990 年Jones 首先在临床应用地氟烷。

(二)静脉麻醉的发展

关于静脉全身麻醉,早在1872 年Pierre-Cyprien Oré 就曾用水合氯酶做静脉注射产生全身麻醉作用。1874 年,法国海军外科医师Forné 先给患者口服水合氯酶使其入睡后,再使用氯仿麻醉。1903 年Emil Fischer 和von Mering 合成巴比妥。1932 年Helmut Weese 、Scharpff 和Rheinoff 开始用苯巴比妥静脉麻醉。1934 年John S. Lundy 报告用硫啧妥纳作静脉麻醉,他也是"平衡麻醉(balanced anaesthesia)"这一概念的始创者。1939 年,Schaumann 和Eisleb 合成暖替脏。以后利眠宁( 1960) 、芬太尼(1960 年)、短丁酸锅( 1962 年〉、地西洋( 1963 年七氯胶酣(1966 年〉、依托咪酶(1972 年七苏芬太尼( 1974 年)、阿芬太尼(1976 年)、丙泊盼(1977 年)、咪达唑仑(1978 年)等静脉全麻药相继应用于临床,丰富了全身麻醉的用药内容。 

(三)肌肉松弛药的发现及应用

早在1516 年, Peter Martyr Angherius 即描述过南美箭毒。1935 年King 从筒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筒箭毒,1942 年H.arold Randall Griffith 和ιEnid Johnson将肌松药应用于临床。1948 年, Barlow 和lng 合成十起季胶有类箭毒作用。1949 年, Oaniel Bovet 证明玻琐酷胆碱为短效肌松药,1951 年瑞典医师vonDardel 和奥地利医师OtMayerhofer 将其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以后陆续有泮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等肌松药的出现,对增强全身麻醉的肌松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呼吸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以及监测技术的进步,各种辅助药的配合应用,现代麻醉己能够准确地掌握麻醉药的剂量和浓度,提高了麻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二、局部麻醉的发展

 在应用乙酷、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患者不够安全。这期间1853年Charles Pravaz 和Alexander W ood 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部麻醉的应用提供了工具。1856 年Niemann 发现了可卡因, 1884 年Carl Koller 根据S恕"mund Freud 的可卡因治疗吗啡成瘾患者时出现舌头麻木的提示,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从而开始用于眼部手术。在1884 年9 月的德国海丁堡眼科大会上,由其同事JosefBrettauer 代为宣读了Koller 的论文,这应该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可卡因具有表面麻醉与镇痛作用的报道,此药随即得到普遍的肯定。次年,WilliamHalsted 和AJfred Hall 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领神经阻滞,尽管其采用并非当前经典的经皮穿刺神经阻滞的技术,而是采用了手术暴露出神经后直接实施神经注射阻滞的方法,但仍被视为当代神经阻精麻醉的开端。同年JamesLeonardComing 在犬身上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麻痹的现象,为椎管内麻醉的开端o 1886 年, Coming 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局部麻醉学的教科书。1890 年.法国外科医师Paul Reclus 主张采用可卡因浸润局部麻醉,1892 年Carl Schleich 也发表文章介绍了该方法。1891 年革国Walter Wynter 和德国Heinrich 1.. Quincke介绍了腰椎穿刺术。1892 年Francois Frank 介绍了"神经阻滞(nerve blocking)" 这一概念,而HeinrichBraun 则引入了"传导麻醉(condution anaesthesia)的概念。1898 年德国外科医师August Bier 在动物及人体做蛛网膜下腔阻滞获得成功,随后,法国医师Theodore Tuffier 发展并推广了该项技术。1901 年两位法国医师Jean En山山e Sicard 和Fernand Cathelin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慑管阻滞,并于1903 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1902 年HeinrichF. Braun 将肾上腺素加入可卡因以延长局部麻醉的时效。1904 年, Emest F ourneau 合成斯妥伐因( stovaine) , Alfred Einhom 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n将普鲁卡因应用于临床。1907 年Braun 出版关于区域麻醉的教科书。1907 年英国医师A抽旧E.. Barker使用重比重的局部麻醉药溶液行脊髓麻醉,并认为注射液的比重是影响局麻药扩散的决定性因素。1908 年Bier 使用普鲁卡因行静脉区域麻醉。1909年Stoeckel 将普鲁卡因阻滞用于分娩麻醉。1913 年Heile 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年Fidel Pages 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1921 年Pages 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腔穿刺成功的标志。1922 年GastonLabat 发行《局部麻醉学》一书。1924 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疗法的开端。1926 年Janaen 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 1931年AchillleeeMario 采用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1932 年A. Gutierrez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1940 年管的方法进行麻醉。1792 年James Curry 首先在人William T. Lemmon 倡导用分次给药行脊椎麻醉。1943 年Lofgren 和Lundqvist 合成了利多卡因, 1948年TorstenGordh 将其用于临床。1949 年由ManuelMartinez Curbelo 等推广应用18 号Tuohy 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部麻醉药有甲哝卡因(1956 年)、丙胶卡因(1960 年)、布比卡因(1963 年)、罗暖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部麻醉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三、特殊麻醉方法的进展

在20 世纪初开始施行全身麻醉时,是将乙酷、氯仿简单地倒在手术巾上进行吸入麻醉,以后创造出简单的麻醉工具,如Esmarch 口罩,由钢丝网构成,上蒙以数层纱布,用乙隧滴瓶点滴吸入乙隧挥发气体。以后Curl Schimmelbusch 作了改进,将口罩与患者面部接触部分卷边,以防止乙酷流到患者面部及眼部引起剌激而受到伤害。开放点滴吸入麻醉的缺点是麻醉药丢失较多,麻醉的深度及呼吸不易控制。以后出现了简单的可以调节乙酿气体浓度( Cauobehko) 的口罩。1869 年, Joseph Clover 和AlfredColeman 分别使用了经鼻氧化亚氮吸人器。1877 年, Clover 展示了其发明的便携式可调节的乙隧吸入器。1887 年,伦敦麻醉医师Frederick Hewitt设计出第一台使用氧气和N2 0 的麻醉机。1899 年,美国医师Rudolf M副部采用风箱为接受胸科手术的患者行人工呼吸。1902 年英国A. G. Vemon Harcourt发明可调节吸人浓度的氯仿吸入器。1908 年,法国医师h山s Omhrédanne 设计出乙隧·空气吸入器。1910 年美国麻醉医师、发明家Elmer Ira Mckesson设计出第一台断续流的麻醉机,可以设定两种气体的百分比。1915 年DennisJackson 将二氧化碳吸收剂试用于动物实验,为紧闭法吸人麻醉之前导。1916 年, Francis E. Shipway 发明乙酷加温挥发罐。1923 年Ralph Waters 设计往复式CO2 吸收装置,1928 年又出现循环紧闭式吸人麻醉装置,目前已发展出精密复杂的各种类型的麻醉机。气管内麻醉方法的出现意义尤为重大。1543年dreVesalius 曾给动物实施气管内插管。1667 年Robert Hooke 于动物实验用气管切开插入导体进行了气管内插管。1869 年FriederichTrendelenburg行气管切开术,直接经气管导管吸入麻醉药。1880 年William Macewen 用于引导施行气管内插管。1895 年Alfred Kirstein 制成喉镜用作明视气管内插管。1907 年, Chevalier Jackson 展示了其发明的手持式喉镜。1909 年, s. J. Meltzer 和J. Auer 为动物实施了气管内麻醉,次年, c. A. EIsberg 将该技术应用于人。1928 年Ivan W. Magil1和Edgar S. Rowbotham改良气管内麻醉术,将金属导管改用橡皮导管,经鼻腔盲探插管。如白山Guedel 、Ralph M. Waters 倡导用带有套管的气管内插管导管。1941 年,美国麻醉医师Frank J. Murphy 建议在气管导管前端设置一个侧孔以避免阻塞右上肺支气管开口。喉镜方面设计出Miller 、Guedel 、Flagg 型及Macintosh 弯型喉镜。气管内插管普遍应用于各种全身麻醉及实施复苏术的患者,并设计出各种气管内麻醉的导管和不同的技术操作方法。1973 年,英国医师A. J. Brain 设计出第一个喉罩的雏形, 1983 年喉罩正式面世并应用于临床。关于低温的应用,早在1797 年就有人开始试行全身降温法, 1862 年Walta 及1902 年Simpson 将乙隧麻醉动物降温至25 0C ,不继续施用麻醉也可进行手术。1950 年加拿大医师Wi1fred Gordon Bigelow 及同事将控制性低温用于心脏手术。1951 年Delollue及Boerema 行血液循环降温法。1953 年, JohnH. Gibbon 实施了首例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以后低温及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某些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及其他手术。1948 年,H. W. C. Griffi由和John Gillies 采用高位脊麻的方法实施了首例术中控制性降压,随着50 年代以后各种降压药的应用,控制性降压给某些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手术野,并节约了输血量。1950 年PaulCharpentier 合成氯丙嚓,以后相继有异丙嚓、乙酷丙嚓等吩喽嚓类药问世。1951 年Laborut 及Hu伊en缸d等使用盼唾嗦类药等合剂或配合物理降温,以降低机体代谢及应激性,称为"人工冬眠"及强化麻醉。1959 年De Castro 及Paul Mundeleer 施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近年来巳较普遍应用复合不同药物及不同的麻醉方法来取长补短,称为复合麻醉。此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麻醉药物及方法的效能,减少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并相应减少各种麻醉并发症。1894 年, Ernest AmoCodman 和Harvey W.Cushing 倡导使用麻醉记录单,记录术中的给药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最低监测标准指南最早由哈佛医学院9 个附属医院组织出版, 2 年后,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出版了包括氧合、通气、循环、体温在内的监测标准。电子监护仪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麻醉实践的安全性。
四、复苏及危重医学的发展

1819 年Renée Lennec 发明了胸部听诊的"硬管"装置, 1921 年Bowles 利用听诊器的隔膜共振使声音加大。1903 年,荷兰医师和生理学家WilIhelmEinthoven 发明了最早的心电图量测装置,并因此于1924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1940 年,美国医师Arthur Guedel 和英国医师Michael Nosworthy共同发展和推广了控制呼吸,在随后的10 年里,逐渐出现了"呼吸治疗病房门Respiratory CareUnits) ,此即为现代加强治疗病房的雏形。1955年, Vibierg Olof Björk 和Carl Gunnar Engst由将IPPV 用于治疗术后呼吸衰竭的患者。1941 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将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分级,可以作为麻醉时患者安危的参考。1952 年Virginia Apgar 提出用5 项指标判断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Apgar 评分。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或循环停止,很久以来即试图用各种方法急救复苏。19 世纪早期采用手法进行人工呼吸,例如应用最多的是仰卧式压胸法( Silv创er 法)和俯卧式压背法( Schafer 法) ,以后经过改进出现Holger-Nielsen 举臂压胸法和提髓压背法等。随着麻醉技术的进展,将气管内插管及麻醉机械应用于复苏,进一步出现各种机械的人工呼吸器,如负压型铁肺和正压呼吸器。从20 世纪50年代到60 年代,国内外提出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法进行心肺复苏( CPR) 曹进一步发展为心肺脑复苏( CPCR) 。在急救组织方面,有些国家建立了急救复苏中心警进行临床死亡复苏的研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对医院患者的管理提出了分级治疗(progressive patient care , PPC) 的概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分科界限,集中了各专科医师和设备?组织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对危重手术患者的集中治疗护理。20 世纪50 年代早期李丹麦麻醉学家Bjom Ihsen 提出了加强医疗病房( intensivecare unit , 1 CU )的概念,以后在很多国家推广应用。随着对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临床死亡和复苏的研究以及各种监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ICU 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一一危重病医学( Criticacare medicine, CC'M) 。
五、麻醉专业组织的发展

随着麻醉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专业人员逐渐增多。最初在英国(1893 年〉出现了伦敦麻醉医学会(London Society of Anaethertists) , 1905 年在美国成立了麻醉学会, 1936 年命名为美国麻醉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tists) , 1945 年事在PaulWood 的建议下,正式改名为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麻醉专门学会。1955 年,第一届世界麻醉医师大会(World Congress of Anaes出es.iologists)在荷兰召开啻会上成立世界麻醉学会联合会(World F 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Anaesthesiologists) 。从1962 年开始每隔四年召开一次亚澳麻醉学大会,其他还有世界危重病监测治疗学会、世界疼痛学会等也定期召开学术会议。1893 年,麻醉医师协会会报(Transactions of theSociety of Anaesthetists) 创办警随后发行多期。1914年James Tayloe Gwathmey 出版了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麻醉的专著《麻醉学们ANESTHESIA) 。关于麻醉专业杂志,最早于1922 年由Francis HoefferMcMechan 创办、美国麻醉师学会主编出版《麻醉与镇痛研究现状> ( Current Researches in Anesthesiaand Analgesia) 杂志争后改为《麻醉与镇痛> (Anesthesiaand Analgesia) ; 1923 年出版了英国麻醉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 1940 年, {麻醉学> ( Anesthesiology )杂志创刊。1946 年, {麻醉》( Anaesthesia) 杂志创刊。以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行了英、德、法、日、中等语种的麻醉、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等杂志约50 种。从乙醚等麻醉药的发现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开启了近代麻醉学的历史进程开始,一直到20 世纪50年代,麻醉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现代麻醉学的基础,不论在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麻醉学科的建设、以至麻醉专业的发展、麻醉队伍的壮大等各个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实现了麻醉学的现代化,进入了现代化麻醉学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来源:本文转自第四版《现代麻醉学》,仅作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必处理,非常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赞赏是对医讯号作者最大的鼓励
赞赏
赞赏作者
阅读数:14138
(本网站旨在聚合分享行业内优质的医疗新闻和学术进展,80%以上内容均通过爬虫抓取且链接到源内容网站,如果文章存在内容、图片、视频等侵权行为,请通过举报入口或者以下联系方式向我们举报,一经举报立即删除。本站对源网站的侵权行为不负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热门阅读
这些睡姿可能是“身高杀手”,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百洋学院 03-28
APP阅读
这类医务人员编制或有调整!官方明确新任务,满5年考核合格可入编,支持年薪制…
百洋学院 03-28
APP阅读
官宣:这类医务人员可纳入编制!卫健委明确:医疗机构迎21项重要任务
百洋学院 04-09
APP阅读
输液时绝不能在一组用的临床处方,收藏!!
百洋学院 04-09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