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

周玮

周玮 ,男,回族,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 1994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现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肺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宁夏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那些呼吸医师协会主任委员。    

作为一名普通的呼吸科医生,周玮从事的专业是平凡的,日常的工作是琐碎的。既没有手术医师立竿见影的疗效带来的辉煌,又要象公安干警破案般从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分析推断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劳神费心自不用说,加上宁夏干旱少雨、沙尘暴气候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病率,许多青年医师都不愿到呼吸科去。而周玮却在两年半的大内科轮转后欣然选择了呼吸科,并在这个辛苦而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9至2005年他连续5年年终综合测评为“优秀”,连续6年被评为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青年岗位能手”,2000年获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3年获自治区“优秀团干部”称号,2004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1年获宁夏五四青年奖章,2015年被评为宁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313人才

周玮出生于宁夏同心县,一个落后的回族聚居的贫困小县。因家中子女多,家境十分贫寒。甚至在他上高中时,家中仍时有揭不开锅的日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时,渴望上学的他跟着残疾的大哥来到了学校。在他们的再三恳求下,校长终于同意免除了他的学费(一元钱)从而圆了他的上学梦。

1987年,周玮因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出现发热、大咯血晕倒在教室里。医院诊断为双肺浸润性结核收住院治疗并休学十个月。因体质太差,出院时,这位身高1.75米的小伙子体重仅有不到40公斤,连上厕所也要哥哥背着去。当他再次走进校园时,因病脱落的一头黑发仍稀稀拉拉的。正是这次疾病让他体会到了病患的痛苦和求医的艰难。高考志愿表中,他的所有志愿全部填的是医学院。因为从出院的哪天起他就暗暗下定了决心:将来一定做一名好医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除病痛。

1994年,周玮以综合测评、学习成绩双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学院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任教,但他依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宁夏川。1994年7月,他正式成为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内科的一名医师,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周玮开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如饥似渴的投入到了临床实践中。很快他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周玮热爱医生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只要有危重的或特殊的病人,他总是冲在前边。1998年,呼吸科因病员增多,扩大为两个病区,并引进了德国先进的有创机械通气设备,建立了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设备刚引进时,周玮一有机会就去摸索呼吸机的各项性能,遇到问题就向从瑞典留学归来的刘锦铭主任请教。几年来,他还和同事们一起,摸索出了一套经口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各种呼吸衰竭和睡眠呼吸窒息症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疗效。攻读硕士期间在导师张锦博士指导下所作的课题—《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在慢阻肺呼衰并神智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把在国内外仍被广泛争议的无创通气应用于昏迷患者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肯定的结论。为临床工作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治疗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办法。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周玮和全院的医务工作者临危受命,在疫情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在呼吸内科门诊接诊,每天接诊近80个病人,还要到发热门诊会诊,每天中午都工作到一点多,一个月内对近300例发热疑似病人进行了筛查。

2009年甲流期间,作为卫生部防治甲流专家随中国朝觐总团前往沙特阿拉伯工作两月余。他经常奔波于二十几栋大楼,检查消杀情况,了解疫情,会诊病人,最多一天走了9个多小时的路,为中国朝觐团在沙期间的甲流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缺医少药的异国他乡,全团14000人,只有疑似甲流10余人,向祖国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主气管严重狭窄导致的严重呼吸窘迫是呼吸急症,死亡率几乎达100%,患者随时都有可能窒息死亡。2008年一个夜晚,周玮接到急诊科电话求救后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病人,接诊时,病人几乎已经临近窒息,极度烦躁,端坐呼吸。看到患者的痛苦挣扎和家属焦虑的眼神,周玮脑海里快速做了思考:如果不做紧急手术解除梗阻,患者不到半小时就会死亡,可是手术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这样的手术以前从来没做过,甚至没有见过,只是在文献中看到过报道。病人的气管本来就几乎完全堵塞了,还要下去一个5mm的支气管镜和一个4mm的植入器,3分钟不能完成手术患者就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医生的声誉也会毁于一旦。周玮没有没有犹豫,救死扶伤挽救患者生命的念头占据了他的脑海,凭着自己几年放置支气管支架的经验,周玮和家属快速取得了一致意见---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支架抢救性植入术。简单的准备后就匆匆上了手术台,更大的困难摆在了眼前,病人端坐呼吸,根本不可能平卧,而手术要求患者平卧还要仰头,没有时间犹豫了,病人随时都会窒息死亡,周玮让助手搬来了椅子,他高高的站在椅子上,把腰几乎弯成了180度开始了手术。10秒钟,短短的一瞬间,几乎在助手还没有看清楚的时候,周玮已经完成了手术,病人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就躺倒睡着了,周玮也一下子坐在椅子上,半个小时都紧张的没有动。几年来,周玮又陆续为100多位这样的患者成功实行了手术,每次手术都是和死亡抢时间的惊心动魄,每次手术都伴随着患者神奇般的解除痛苦。因此,虽然每次手术心理压力都特别大,但为了病人缓解后那长长的,深深的一口气,周玮坚持了下来。近年来,周玮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率先在宁夏开展了经支气管镜电凝电切术,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完成了100余例主气管狭窄,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的抢救性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率先在宁夏开展了肺血栓栓塞症的导管介入下碎栓溶栓术、肺动脉造影术和右心漂浮导管术。

在呼吸科工作十余年来,周玮积极参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近20项,他主持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中,有一项获得了医院的新技术新业务奖一等奖,四项获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他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近年来,他参加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题一项,中央保健局课题一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宁夏自然基金项目、自治区重点科研想和宁夏医学院青年基金课题各一项。

2001年,他当选为宁夏呼吸病学会委员并兼任秘书,成了我区呼吸界的青年骨干。在担任学会委员兼秘书期间,他协助学会主任委员张锦博士共举办了四十余次学术活动。先后邀请了近百位国内知名呼吸病专家来宁讲学,使我区呼吸病的整体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组织这些活动,从联系专家、审批、发通知、定会场、定宾馆到迎来送往、参与授课无不凝结着周玮的心血,其中他又牺牲了多少业余时间和劳动更是无法计算。而他却从未叫过苦叫过累。他亲自下到基层医院帮助开展工作,帮助四家医院组建并开展了支气管镜的诊疗技术。

2005年8月,刚刚因为连续5年综合考评优秀而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周玮又在医院选拔中层干部的竞聘上岗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作为最年轻的中层干部,34岁的周玮更是感到责任的重大,他更加勤奋的工作了起来,在学科带头人张锦院长的领导下,两年时间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2007年,呼吸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8年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10年宁医大总院筹备成立心脑血管病医院,他被选中组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0年10月,他带着4个住院医生开始了新科室的工作,很快他就得到了一个名声--拼命三郎;心脑血管病医院几乎所有的第一都是他带领的呼吸科创造的:第一个收治病人,第一个收满病人,第一个增加床位,第一个开设第二病区… …。这许多个第一里面凝聚了多少周玮的心血,他几乎有半年实践天天住在科里,半年没有外出讲学。正是由于他优秀的工作表现和卓越的成绩,2011年心脑血管病医院推举副院长人选时他脱颖而出,成为了总院最年轻的院级领导。近年来,他率先在宁夏开展了肺癌的基因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率提高到了40%多,而国内平均检测率只有10%。宁夏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特别多,由于认识有限,诊断意识不高,很多病人误诊漏诊,他总结了一套根绝心电图,超声和普通CT检查识别肺栓塞的方法,到基层各医院去讲解基层医院如何识别肺栓塞的讲座,对全省肺栓塞的诊治意识和诊治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2014年开始他着手对因为误诊漏诊而大量存在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人进行调查和干预,今年又积极开展了经皮导管下肺动脉造影术和右心漂浮导管的检查,率先对各种肺高压病人进行确诊、靶向治疗和介入下的诊治工作,在国内呼吸领域处于领先水平。2015年8月,周玮开始同时兼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托管的泾源县医院院长,他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及时调整政策,采用适合当地发展的绩效政策。5个月时间,就将泾源县医院的床位使用率由42%提高到了96%,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

多年来,周玮专心做学术,逐渐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各种会议的邀请纷至沓来,为了提升宁夏呼吸专业在学界的影响力,他几乎所有的周末都忙于在全国各地做专题学术报告,2014年宁夏日报做了“活跃在国内学术舞台的宁夏讲着”为专题的报道。正是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2009年他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2013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2015年当选为首任宁夏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的主任委员,同时当选宁夏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贫困山区的苦孩子,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热情向往,默默无闻地播撒着汗水,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这就是他----周玮,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医生。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