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晖,男,1965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从医28年以来,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廉洁行医,献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临床工作中,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新进展与新技术,积累了本学科疑难、复杂疾病及呼吸危重症的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呼吸系感染与危重症、呼吸内镜及介入诊疗技术。积极参加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协会组织的义诊、对口支援、培训、学术会议等活动,在临床、科研与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4年12月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金牌好医生”。
2003年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充分地发挥自身呼吸与危重症专业的优势,辗转各大医院甄别与救治SARS患者;作为SARS病房主任连续在病房工作3个多月,所救治的近200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2008年发现和救治了北京首例H5N1患者。作为国家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应急救治专家在指导全国及北京市的H5N1、H1N1、H7N9的诊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被派往全国各地处理应急事件,并圆满完成任务,如青海鼠疫、央视火灾、兰州石化爆炸、南京塑料厂爆炸、平顶山矿难、安徽宿州光气中毒等。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危重症学科形成了一支结构科学合理的、涵盖了危重症专科医生、呼吸治疗师、专科护理人员的专业队伍,在该研究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取得多项创新,使呼吸重症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设计了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该RICU在建筑布局及气体流向上设计独到,201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国内最为完备的呼吸支持技术体系,在无创通气操作技术及应用指征、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及肺保护性通气、体外膜式氧合(ECMO)、人工气道管理技术及新型通气模式与辅助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地建立包括人工气道管理、无创正压通气(NPPV)、有创机械通气及ECMO等多种手段在内的呼吸支持技术体系,其中NPPV能显著降低早期AECOPD和ALI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大大地拓展了NPPV的应用指征,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的实施则将AECOPD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以及住院病死率大幅降低。RICU承担来自全国的专科医师和护理进修学习任务,定期举办培训班,讲述多种呼吸支持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分享救治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经验,帮助其他医院建立自己的团队,指导其通过多种不同的呼吸支持技术救治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为国内培养一批精于呼吸支持技术与危重症救治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以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以及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善于掌握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对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创新性构想,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构建了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覆盖医、教、研三方面的医疗梯队。200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内科胸腔镜诊疗技术,较早地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技术、荧光支气管镜技术、硬质气管镜及相关介入诊治技术,属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完成内科胸腔镜手术1000余例,为国内例数最多,使胸腔积液和胸膜疾病的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97%;同时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技术应用于内科胸腔镜术中,进一步提高了内科胸腔镜的诊断敏感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杂志CHEST。2010年初以来,带领团队开展的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支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目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ECMO操作规范,近6年完成67余例,拥有国内最大规模ECMO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资料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率近50%,接近国际较大规模ECMO中心的水平,为呼吸衰竭和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支持手段,改善了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
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学术研究与交流。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包括B细胞激活因子受体在肺孢子菌感染早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Th9细胞在肺孢子菌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杀白细胞素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中的作用研究、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先进技术特色的呼吸病GCP平台体系建设-肺部感染新药临床试验设计规范、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研究、“扬帆计划”呼吸危重症专业、自发荧光技术对胸膜疾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等。2015年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登峰人才”计划、2012年入选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2011年入选2.15北京市高层次技术人才-呼吸病学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3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40篇,包括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CHEST等国际一流呼吸杂志。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兼任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卫计委内镜培训基地考评专家;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专业组成员;国家卫计委及北京市应急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呼吸危重症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内镜与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副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呼吸与危重症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国医刊等杂志编委及审稿。
坚持教书育人,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20年,积极参与理论授课以及教学查房,善于应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以及科研思维。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31名。积极参与大内科讲座、大内科查房、呼吸科查房等,曾作为大内科主任和内科教研室主任带领团队获“北京市内科学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内科学》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