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兰,女,55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青岛医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原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87年考入该校神经病学研究生,师从韩仲岩教授,1990年毕业后继续留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9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修临床神经病学,200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国王学院进修癫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6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管华诗院士。2008年调入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6年入选山东省医药卫生“1020”科技人才,2009年入选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12年荣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5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获得泰山学者荣誉称号。
历任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学秘书,科室副主任、科室主任、教研室主任、脑科医学院附属院长等职务。现任青岛市市立医院副总院长,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青岛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中国卒中》、《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编委,《Alzheimer’s & Dementia》《Molecular Neurobiology》、《Gene》、《Clinica Chimica Acta》、《Brain Research Bulletin》、《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谭兰是山东省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辛勤工作在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33年,治疗了数以万计的神经科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在胶东半岛医疗界享有很高声誉。
在临床工作中,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周大查房两次,坐专家门诊两天。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水平,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病例的临床经验,多次参与抢救急性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危重格林巴利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危重病人,多次主持大型疑难病讨论及会诊,还把医疗技术带到城阳区人民医院,带动当地神经科室的建设,提高诊疗水平。很多省内外病人慕名前来就医,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一致认可。同时带领团队将本学科创建为省级重点学科,青岛市医疗卫生A类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率先在胶东半岛设立癫痫、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专病门诊,成立青岛市癫痫、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诊疗中心,在该领域确立了国内领先地位,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此外,建立了青岛市脑卒中的急救绿色通道和卒中单元,构建了青岛市脑卒中的急救网络;规范了溶栓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制定了适合青岛市的脑卒中急救指南;并确定了卒中发病不同时间窗的急救方案;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了相应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措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规范的神经介入培训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奥运医疗保障定点医院的临床专家,顺利地完成了奥运保障工作,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医疗保健突出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杰出医师,2011年获得“感动山东健康卫士”提名奖,2012年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在科研上,曾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项目、青岛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纵向课题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 Engl J Med(IF:55.873), Annu Rev Neurosci(IF:19.32)、Alzheimers Dement(IF:12.407)、Trends Mol Med(IF:9.453)、Prog Neurobiol(IF:9.992)、Neurobiol Aging(IF:5.013)、J Alzheimers Dis (IF:4.151)、《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8篇,其中SCI收录197篇,SCI总计影响因子886.872分,研究成果已被Nature Genetics(IF:29.352), Nat Rev Neurosci(IF:31.427),Ann Neurol(IF:9.977)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引用1191余次。曾主编《脑血管病治疗学》(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生物学技术与原理》(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图解神经病学》(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神经病治疗学》(200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专著,参与编写世界知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的Advances in Clinical Chemistry (Vol.56)一书,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癫痫研究方向,建立了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癫痫个体化用药生物库,发现CYP450酶基因多态性和UGTlA6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关系,MDR1基因及其表达与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相关,发现双侧丘脑前核反馈式电刺激更适用于临床难治性癫痫的治疗,160Hz、3V、120μs的丘脑前核电刺激参数可有效的控制难治性癫痫的发作。研究确立了血清miRNA表达谱可作为癫痫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在痴呆研究方向,建立了大样本的汉族人AD遗传和临床资源库。对涉及AD发病多个环节候选基因和区域进行易感关联分析,在世界上首次发现PLD3, CLU、β2-AR、APOE、SORCS1、ADAM10、MAPT、GSK3β、MOBP、EIF2AK3、TTBK1、IL-18、IL-33、TLR2、TLR4、CR1、CD33、MS4A、DAPK1、GAB2、NEDD9、TFAM、TOMM40、MTHFD1L、IGF1和SLC2A14基因为汉族人AD的易感基因,并确定了易感相关的遗传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我国汉族人AD的早期预警和诊断。对老年痴呆流行病学横断面进行调查、示范了社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及临床研究公共平台的建立研究;建立了老年痴呆患者的数据库、并进行痴呆患者进行诊断标志物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别是其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可调控危险因素的研究被美国《时代周刊》(Time)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等多家国际知名新闻媒体报道,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运用最新二代测序技术在筛查了一系列痴呆循环生物标志物。同时启动了新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指南在中国实践的探索。学术成果以首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市级奖励10项。
在教学上,目前现担任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南京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自从1998年至今已培养神经病学研究生180余名,为我国输出了大量的神经病学高端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35名,所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曾荣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30余人次,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6人次,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荣获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成果奖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