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轶驹,男,现年54岁,汉族,海南省儋州市人,1984年月毕业于海南大学医学部医疗专业,内科主任医师职称,现为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身兼三亚市人大代表、海南省医师协会副会长、海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海南省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海南省慢性病管理及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医患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委员、《海南医学》和《海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编委等多种社会职务。曾多次荣获海南省农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悬壶济世的人生理想
羊轶驹生于琼北重镇儋州的教育之家。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谪居儋州讲学明道,儒学因此源远流长。“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父亲秉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对他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十年文革结束后的首届正规应届高考生,1978年,懵懂少年的他成为海南医学院的五年制医学生。从医至今三十多年,他很庆幸当初的选择。从籍籍无名的小医生到省内大型综合三甲医院的消化科领军人物,他用自己的勤奋及执着,逐步实现良医为民的人生理想。
1984年医学院校毕业后于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作为弥足珍贵的文革后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生,他心无旁骛,一头扎进了临床,别人不愿值的班他值,别人不愿意管的患者他管,短短的十多年里,他迅速成长为海南省那大农垦医院当时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向富裕的广东等地,可是,他没有受高薪诱惑,虽然多家用人单位寄来聘书,他还是选择留下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2009年,作为垦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服从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的安排,成为琼南地区综合性三甲医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消化内科的学科带头人。
发现“西瓜胃”
上个世纪80年代,消化内镜的检查治疗刚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羊轶驹便翻阅了大量消化内镜书籍,很快掌握了内镜技术。1994年,他接诊一乏力、头晕半年的87岁老妪,老人口吐咖啡样物,既往有10年的高血压病史,胃镜曾经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羊轶驹查房后,根据老人进行性贫血、持续的粪潜血试验阳性的特点,高度怀疑其为国外文献记载的一种少见的病——“西瓜胃”,即胃窦血管扩张症(GAVE)。他立即亲自复查胃镜,镜下表现符合西瓜胃的特征,最后得到了病理证实。1995年该病例作为海南省首次报道病例,以个案报道的形式,发表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上,也是国内较早的报道之一。
后来,他带领科里的同志开展了一系列的胃镜下治疗的临床研究工作,其中,运用欣洛维、云南白药、丹参等中西药混悬液内镜下灌敷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效果良好,研究获得医院新技术二等奖,总结论文发表于《中国临床医药研究》2000年第8期上。
为了改善当地医疗条件差,技术相对落后的状态,他始终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开展吸烟与结直肠癌的研究、硝苯吡啶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研究、CT引导下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早期肝脓肿、在琼北地区率先开展介入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等多项临床研究,努力做到大病、重病尽量不转诊,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患者。
他心细如丝、刻苦专研、博学多才,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可贵素质,就这样在一个个看似普通病例的治疗中得以体现。同时他还善于总结,三十余年的临床生涯,在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基层的老朋友、好朋友
农垦那大医院地处儋州县城那大镇,医疗服务范围包括全县居民及10家垦区农场及周边定安、澄迈、临高、屯昌等市县。消化道出血、食物中毒等都是急危重症,院内会诊、院外会诊就是家常便饭。作为医院卓有名气的专家,羊轶驹随叫随到,到农场医院会诊时,他毫无保留,抓住机会指导基层医院的诊疗工作,他常常说,医疗技术不应该保守,你只有不断帮助同行,把自己“掏空”,才能再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了方便工作,他早早拿到了驾照,只要基层医院有会诊需求,他都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时常是自己开车前往。
来到农垦三亚医院后,环境变了,却初衷未改。农垦三亚医院作为琼南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疗辐射范围同样包括南部地区二市五县。羊轶驹带领消化科团队与医院的普外科等科室合作,长期帮扶乐东县医院、乐东县第二人民医院、白沙县医院、南新农场、南滨农场等基层医院,社会影响力巨大,农垦三亚医院也因此成为智力扶贫的省级先进单位,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智力扶贫工作考核,得到考核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
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高、疾病谱广,治疗手段也发展迅速。作为琼南地区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他站在专业的制高点,一方面融合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多项临床诊断治疗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工作。
担任农垦三亚医院消化科学科带头人的五年间,他带领全科建立起胃镜微创诊疗室,借助消化内镜技术积极开展多种内镜下微创诊疗服务,消化道肿瘤内镜下切除术、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镜下套扎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消化道狭窄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技术达到省内、甚至是国内先进水平。
他在省内首次提出使用氩离子凝固术辅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方法,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患者死亡主要原因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对挽救肝硬化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
来自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海南每年新增肿瘤患者约2万例,癌症患者中,肺癌居首位,其次为肝癌、胃癌、乳腺癌、肠癌、鼻咽癌等。为此,羊轶驹高度关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进展,主持开展了多项消化内科肿瘤医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2010年以来主持开展科研课题10项。他提出了二十二碳六烯酸增加人胃癌细胞SGC-7901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的科学论断,为临床医生治疗胃癌提供了新的治疗依据;参与国家863计划《新型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制备》的研发,以免疫相关基因为主的检测预后预测标志物研究将为临床转归提供重要参考;他积极推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肝癌治疗的靶向疫苗技术,具有深远的科研意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系大健康
在长期关注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同时,癌症病人的管理也越来越引起羊轶驹的兴趣。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如何将癌症防治的关口前移?他不断创新、更新理念,逐步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2012年8月,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三亚市抗癌协会成立,搭建了三亚市及周边市县及省内外肿瘤领域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至今已经连续四年召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来自301医院海南分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和海军四二五医院的多位专家进行广泛,推动了三亚市肿瘤的规范诊疗。
2015年1月,海南省医院协会慢性病管理及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鉴于在肿瘤防治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省内参会的数十家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或代表一致推举羊轶驹担任首任主任委员。时隔一年以后,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召开,在他的着力推动和积极实践下,农垦三亚医院已经完成了从对慢性病管理的模糊概念到住院部临床科室全面实行出院患者规范随访信息化管理的转变。一年前,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建立起符合我省省情的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对城乡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使我省的疾病与健康管理事业更上一层楼。一年以后,羊轶驹对于综合医院医疗服务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医院承担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职责是适应医改的正确选择。他又一次站在医学服务的前沿,带领大家成功完成疾病防治理念的更新和转化,对建立海南省慢性病和健康管理的科学体系开了好头,萦绕在他心里的治未病的大健康梦也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个医者,用更多、更好的技术服务于海南群众,使他们能够享受全国甚至世界先进的医疗服务,使健康岛的名声更加响亮,是羊轶驹的理想和为之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歇、从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