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武警部队消化内科中心主任,武警部队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武警部队学科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津贴,多次荣立二、三等功。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内镜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警部队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关村(泛亚)消化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副主编、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副主编等多项学术职务。
他从事消化专业工作3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研究领域见解独到,在内镜微创治疗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潜心科研探索,勇攀学术高峰是他的座右铭。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分题、科技部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分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军队和武警部队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副主编医学专著2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医院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
从军医大学的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业务骨干,到作为首批重点人才选调至武警部队,成为国内消化专业领域知名专家,他的成长轨迹,正是武警总医院消化内科由弱变强的过程,也同时印证了他那份与生俱来勇于奋斗的执着和激情。他带领消化内科全体同志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新,开展了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黏膜切除术、消化内镜分子影像学技术诊断早期癌等2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注重科室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使消化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科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科室建设成为武警部队的重点医学专科中心,为武警部队消化内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医师,如果只去简单重复前人的治疗,那你只能是一名医‘匠’,‘师’‘匠’二字的区别在于创新,意义则在于救命”。这是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的一句话,虽然浅显易懂,但总能流露出作为一名好医师他所坚守的品行和理念。为了能够揭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他从细胞动力学角度入手,探究胃癌前病变演化与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关系,发现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平衡失调是胃癌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为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线索及理论依据。系列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机制,发现Hp感染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紊乱,使胃黏膜上皮不稳定性增加,是胃癌发生危险因素的创新学说,为癌前病变的逆转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他证实磁性纳米材料体内靶向基因治疗胃癌的可行性,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体内基因转移的新型载体。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应用消化内镜分子影像学技术诊断早期癌的相关研究,牵头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内镜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首次提出通过消化内镜分子成像实现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的新思路,研发了高分辨率显微内镜、双通道荧光内镜、契伦科夫分子影像内窥成像系统三种新型内镜,并提出了核素放射激发荧光成像的新型分子影像成像模式,为消化道癌早期检测提供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解剖结构、组织病理、生理功能和分子特异性等全方位的影像信息,从不同层次对病灶进行多元化成像,切切实实的掀起了一次医学内镜成像全新变革。
多年从事的医教研一线工作,不仅为他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换来了群众的好口碑。从医几十年,他坚持平等待患,视患者为亲人,坚持患者至上,对患者无私奉献,这是他医者仁心的本质,也是他从医以来恪守的医道,从未改变过。
他高度关注公共卫生安全,2003年主动请缨,带领专家医疗队奔赴小汤山抗击非典,受到总后勤部表彰,荣立集体二等功。在维稳、救援的队伍里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参加新疆7.5维稳医疗队,为边疆人民群众送医送药送技术;多次到西藏、青海等贫困边远地区参加“扶贫救心”、“肝包虫病救治”等春节走基层活动,将党和国家的温暖传递给少数民族同胞。作为医疗队队长和首席医疗官,率队出色完成了尼泊尔地震救援和东盟十国救灾演习,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国际人道主义思想及崇高的职业道德操守,让尼泊尔陆军最高指挥官“中国救援队太伟大”的感慨成为了一段佳话,赢得了灾区人民的一致好评,为祖国和部队争得了荣誉。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临床工作的重重困难,他披荆斩棘,决然选择奋斗。
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面对学术高峰的孤冷,他迎难而上,毅然选择超越。
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面对患者和灾区人民,他始终选择奉献,把大爱铸成赤诚,把温暖化作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