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杰同志从事生殖医学医疗、教育及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始终满腔热忱地工作在临床一线,医德高尚、医疗技术精湛,是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第一位生殖医学临床首席科学家、生殖医学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生殖与避孕》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主编,曾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她与同道共同创建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任首届主任委员。在繁重的医院管理和学术组织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白天出门诊做手术,晚上读文献、做科研,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潜心研究,对学生言传身教,是我国生殖医学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转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一、政治信念坚定,医德医风高尚
乔杰同志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坚定,进取向上,坚持用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要求、约束和激励自己。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行事作风,改进工作作风、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一位医务人员,她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为患者着想,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是医疗领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考虑疾病本身,而且还从亲人、朋友的角度去关心病人。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她都会把病人的疾病放在的第一位。先后荣获了“北京市医德楷模”、“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积极改进创新医疗技术,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推进治疗水平提高
作为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主任及学术带头人,建成了世界诊疗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殖医学诊疗中心和研究中心之一,为更多的不孕家庭带去了欢笑。目前可以开展不孕症微创手术、各种辅助生殖技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年接诊患者50万人次以上、完成不孕症检查及治疗手术超过5万例、宫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手术7千余例。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社区和医院生育力低下人群病例库和生物样本库,在国际上首先提出PCOS与慢性炎症的关系,国内首先开展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卵巢打孔术;进行不孕病因及系统治疗研究,有效提高了临床妊娠率;对制约治疗成功率的关键问题宫内膜容受性开展系列研究,并对不孕症治疗手段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安全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她带领团队以生殖调控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不孕症相关疾病的诊疗为核心,探讨人类胚胎及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并探讨生育力保存方式与不孕症治疗安全性,为辅助生殖技术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率领团队构建以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为核心的、覆盖全国的妇产科疾病临床协同研究网络体系,建成全国性社区常见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病例库和全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现况监控示范基地;搭建了循证医学研究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起构建起在高水平产学研学术交流平台,搭建跨学科的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高端平台,并获批成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作为国家计生委“再生育项目”首席专家,积极参与了四川震后重建工作,前后三进四川灾区考察、培训基层医师,为失去孩子的灾区妇女再生育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做出重要贡献;组织和参与制定了辅助生殖技术及不孕症相关疾病诊疗的规范和共识。
三、教书育人为本,言传身教为先
热衷于教书育人工作,多年来承担北大、北大医学部、北医三院等多专业、多层面教学及全国继续教育工作,授课对象包括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全国各地的医学学科骨干和妇产科专业医生等。
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北京市及北大医学部的教学比赛中获得评委一致好评。作为全国精品课程“妇产科学”的主讲教师,社会反响良好。主编了我国首部生殖医学专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殖工程学》,作为共同主编撰写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2版)等10余部著作。主编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生育力保护与生殖储备》系列著作四部获2015“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教育部辅助生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培养了一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已培养博士后9人、博士研究生56人、专科基地培训医生312名,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10余人已成为中华生殖医学分会常委或地方医学会的主委、副主委,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实现研究队伍持续发展。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负责人、863项目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科技新星和优秀人才等,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殖健康研究机构,搭建了从基层到国际的生殖健康合作研究网络平台。
四、爱岗敬业,潜心研究,锐意进取
在应用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帮助数万名不孕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以生殖调控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不孕症相关疾病的诊疗为核心,在阐述人胚胎早期发育机制、将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胚胎遗传学诊断、创建新型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和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带领团队解析人单个卵母细胞基因组信息,构建首张人类女性个人遗传图谱。该研究2013年在Cell发表,Nature/News评述其为“首次无创性确定人类生殖细胞遗传序列,是提高活产率的绝好方法”。成果入选科技部“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方法MARSALA(高通量测序同时检测突变位点、染色体异常以及连锁分析),可以在早期胚胎阶段对各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染色体疾病同时进行精确诊断,研究成果2015年在PNAS发表,目前已利用该方法帮助多个有遗传病家庭获得健康后代,实现优生优育。
揭示人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调控特征。对人早期胚胎转录组进行详尽分析,解析胚胎发育基金表达特征,2013年发表于Nat StructMolBiol,被Nature, Cell等期刊引用;生物学领域权威杂志BiolReprod作为亮点研究介绍。此外,构建人类胚胎发育DNA甲基化变化谱,系统阐述人胚胎发育表观遗传学规律。2014年在Nature发表。研究系统分析人类多个发育阶段原始生殖细胞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研究结果2015年在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
乔杰同志建立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的实验室,集生殖内分泌、干细胞等六大研究平台于一体,为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服务的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相关的标本库。为中国不孕症诊疗与预防体系的建立、推动全民生殖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Nature、Lancet、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8篇。
五、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殖医学水平
每年组织完成全国性学术年会和北京市学术会议,为全国和北京市生殖医学工作者提供前沿研究成果,扩展学术交流平台,参会人员逾千人,是国内最重要的培育临床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基地之一;并作为执行主席将世界高雄激素学会(AE-PCOS)国际学术年会首次带到中国,承办国际生殖联盟(IFFS)学术交流活动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的学者参会,推进了我国生殖医学的国际化进程。
乔杰同志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奖等,为建立中国不孕症诊疗与预防体系、提高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水平做出重要贡献,是一位优秀的生殖医学临床专家和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