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绵

徐惠绵

徐惠绵,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肿瘤学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届候任主任委员兼胃肠肿瘤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兼肿瘤驱动基因分析联盟常委、辽宁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科大学胃肠肿瘤首席专家。徐惠绵教授从事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30余年,始终坚持“以高尚医德立身,以高超医术济世”的原则,忠实地履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推广胃肠癌根治手术新技术,临床工作中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从医30多年来,专注胃、结直肠、乳腺及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尤其对胃肠癌的诊治造诣颇深。每年他成功救治疑难重症百余例,实施胃肠癌根治及扩大根治手术350余例,应邀赴山东、山西、河北及省内三甲医院会诊或手术年均50余次。近年来,带领科室中青年团队开展了胃肠癌腹腔镜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及快速康复外科等新技术。用炉火纯青的手术技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肿瘤病人长期生存,是他不断追逐的目标。

徐惠绵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理念。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霜雨雪,患者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平时上班,徐惠绵教授总是早来晚走,兢兢业业,每到节假日,还总要到病房巡视患者,看到患者病情都平稳了才放心。遇到危重患者,他从不怠慢,倾力抢救,加班手术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对此,徐惠绵教授无怨无悔。他经常说,选择了医生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病人需要的时候,再重要的事情都得让路。他接诊的病人,能用普通药物的绝对不用高档药物,能用国产药物就不用进口药物,尽量减少病家的负担。医大一院是在东北地区享有盛誉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来自省外和边远农村,为此,他常对年轻医生说,这些路途遥远的病人来看一次病不容易,应该避免病人往返麻烦,尽量为病人节省费用,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就不要收入院,确实需要住院的,病床再紧张也要加床。为了解决病床少而病人多的矛盾,多年来,加班手术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无论患者职务的贵贱高低,他都一视同仁,和蔼、耐心、认真。一名来自农村的胃癌合并出血的患者,就诊时血红蛋白浓度低至30g/L。入院后完善全面检查时又发现直肠距肛缘7-8cm处有一巨大肿物,临床诊断为直肠癌,但术前两次病理均未证实为癌。手术中在完成胃癌根治术后探查直肠时发现病变已穿破肠壁,根据他多年临床经验判断,如果这个病变再发展一段时间很有可能发生完全肠梗阻、大出血或失去根治手术机会。面对这样一名特殊的患者,如果图自己的安全和名誉,完全可以患者身体虚弱,不能同时承受两个大手术和术前直肠病变病理未证实为恶性这两个理由要求患者接受分期手术。但他坚持为病人着想,经过与家属沟通,又为患者做了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至今仍然健康的生活。面对身体如此虚弱的患者,两个大手术一次完成,他冒着莫大的风险,通过自己娴熟的技艺,让患者免挨再次开刀之苦,同时也为患者省下了几万元的二次手术费。“敢于担当、痴心不改”,在他从医之路,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他“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理念。

在临床工作中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取得累累硕果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为了攻克癌症难关,徐惠绵教授一直在不断地进取、探索。在近40年的临床、科研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围绕胃癌、大肠癌、乳腺癌三大高发恶性肿瘤,开展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卓著成绩。尤其是胃癌专题研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早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分级新标准、类似早期的进展期胃癌新概念及个体化根治手术方案和辅助化疗的适应症;最系统地比较了国际上不同淋巴结转移分级方案对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首次提出胃癌淋巴结转移lodds分级和计量学分级新方法;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胃肠癌腹腔转移的间皮途径、乳斑途径和干细胞途径,丰富了癌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和微环境理论;并总结出一套合理高效的胃癌综合治疗方案,使科室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由80年代的54.6%逐年提高至目前的64.9%,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徐惠绵先后承担“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部级及纵向科研项目21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000余万元。研究成果在《Annals of Surgery》、《Annals of Oncology》、《Cancer》、《Stem cells》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点。主编胃癌专著2部。2000年“胃癌三早与现代外科治疗研究”、2006年“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病理学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诊治的系列研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日本、美国、韩国、巴西等地召开的5届国际胃癌会议上交流。应邀在第四届全国肿瘤大会暨海峡两岸肿瘤大会、首届中日韩胃癌高峰论坛、两届全国临床肿瘤学(CSCO)大会、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应邀在福建、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陕西、北京、天津等20余个省市做专题讲座或巡回讲演,年均30余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较高评价,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下,负责《胃癌诊疗规范》的制定;举办胃癌继续教育医师临床培训班28期,培训23个省市进修医师2000余人次,使本研究成果在国内20余个省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十余万例胃癌患者获得了规范的治疗,对我国胃癌治疗水平的全面、均衡性提高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不懈耕耘结出硕果,他先后获得第四届辽宁省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教师、曾宪梓奖励基金、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首届十大健康卫士、首届辽宁名医称号等称号。2011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计划,2013年当选为辽宁省政府优秀专家,先后被聘为武汉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青岛医科大学及辽宁省肿瘤医院客座教授。自1995年以来,指导硕、博士研究生135名,均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医疗或学术骨干。作为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建设成绩显著,已培育出一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为代表的中青年学术团队。

掌上医讯APP
医生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