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清,男,1966年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江苏省心血管诊断器械工程中心主任。同时兼任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委员(FSCAI)、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委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委员(FAC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江苏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及国家医药器械评审专家等职务。
自主研发、开拓创新,确立中国室间隔缺损微创治疗的国际领先地位
孔祥清教授从1998年开始主要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随访,先天性心脏病缺损型病变致病机制及植入心脏内器械的研发和优化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2009年代表中国向世界先心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CSI)大会转播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并先后应邀在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讲学和手术演示。主持完成的“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项发明和技术不仅是由中国医生在国际首创的一种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器械,也是我国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出口到国外的封堵器系统,已经在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推广,领跑了世界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微创、有效的全新治疗方法,确立了中国在室间隔缺损微创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06年开始重点进行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研究,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设计制造出可经皮介入植入体内的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术者于2010年应用自主研发的人工瓣膜产品在越南完成世界首例经皮人工肺动脉瓣植入治疗肺动脉瓣功能不全病例,并应邀在CSI大会、亚太结构性心脏病学年会上报道。
不仅如此,孔祥清作为负责人还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省级课题资助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25篇,SCI收录7篇。主编出版医学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临床专著8部。其中主编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关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专著,是国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经典教材。
仁心仁术、医暖灾区,总结创造抗震救灾新经验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次日中午,孔祥清教授便与省卫生厅组织的其他104名医护人员一起搭乘专机赶往四川绵阳。在飞机上,他即被任命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队长,江苏省抗震救灾临时党委委员。到达地震灾区后,作为共产党员,他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工作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现场:平通、北川,科学地指挥救援工作;作为一名医者,他带领医疗小分队在平通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高效的医疗救援工作,并迅速总结出了“动静结合、防治结合、军地结合、群专结合、帮扶结合”的“平通经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帐篷内听取他的工作汇报后,立即要求在灾区推广该“平通经验”,使得科学救援的观念迅速在地震灾区得到普及,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现场救援工作结束后,孔祥清教授又按照省厅部署来到绵竹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先后担任江苏省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在极重灾区绵竹率先制定出对口支援的工作方针。灾区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义诊、第一台帐篷内手术,他都亲自组织参加。在到达灾区的第一个月组织大家编写了10万字的《灾区乡镇卫生院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手册》,对于地震灾后乡镇卫生院的短期内科学重建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一年后又开创性地在板房内完成40万字专著《地震灾难医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应对非常规自然灾害的专著,具有重大意义,该书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荣获2009年度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灾区工作两年中,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孔祥清教授一直致力于绵竹医疗卫生系统的业务恢复和重建工作,为绵竹市全面恢复医疗卫生服务秩序作出了特殊贡献。为此,对口支援的四川省绵竹市委组织部专门给江苏省委组织部发公函介绍他在四川的表现,并且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对口支援先进个人和江苏省对口支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凝聚人心、彰显特色,成功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初试水
2009年10月,组织上安排孔祥清教授到吴江盛泽镇主持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的各项工作。江苏盛泽医院是一所2009年11月开业的全新医院,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江苏盛泽医院是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探索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新生事物。江苏盛泽医院的人员组成复杂,由原吴江三院、省人民医院和部分临时招聘人员组成,他们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和工作习惯均不相同,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文化的人员团结在一起是盛泽医院发展的一大难题。
孔祥清教授来到盛泽后,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彰显特色”的工作原则,在一开始就坚持“以理念引导人心”的方法,以医院文化建设为抓手,在全院确定和倡导“快乐的辛苦着”、“感恩、奉献、包容”等理念,把班子和员工的心统一起来,坚决破除工作中的官僚作风,组织全体院领导和中层干部下学科上班,充分了解临床第一线的需求,在临床第一线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努力使全院员工上下一条心。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很好地协调了各个方面的关系,带领医院的医护人员把江苏盛泽医院带上了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在2011年底顺利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的评审,两年内建设一个三级医院是历史上罕见的。
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医院特色建设,在实现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已经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站和盛泽医院的一体化建设,建立了在村里可以预约盛泽分院的专家号,在村里可以检索到相关病人的检查信息的试点。已经实现周边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盛泽分院的联网,影像学的检查实现在周边地区做,实时在盛泽分院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水平。将健康管理纳入盛泽医院的工作范畴内,以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络为基础,结合出院随访、健康档案、疾病筛查和慢病管理,开始管理盛泽镇地区30万人口的健康,把高水平医院的功能拓展,将疾病预防和治疗紧密结合,首次把疾病的预防作为三级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孔祥清教授在江苏盛泽医院出色的工作获得吴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因此被评为2011年度江苏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承前启后、敢于变革,焕发老牌国家重点学科新活力
心血管内科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牌优势学科,但由于心血管内科的专业特殊性和医院各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为此,从2012年10月担任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带头人以来,孔祥清教授对学科的亚专科划分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凝练并明确了学科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对人才梯队进行了整合,针对学科发展需求,充分引入新鲜血液,逐步改善专业人才“倒三角”的年龄职称结构,使学科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优秀研究队伍。在学科实验室建设方面,对学科原有的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和人员进行了更新和重组,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得实验室进入高效、节能和科学运行的状态,提升了临床研究的服务能力,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临床。
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变革优化,学科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得国家级课题21项,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项7项,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学科学报社发布的2015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跻身全国第四名,标志着科室在科技成果、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关注。
从江苏到四川,从手术室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从科学研究到团队管理,孔祥清教授一直秉持着一个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党性和自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求新求变,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组织上交付的任务,为推进祖国科教文卫事业做出了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