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医学发展有完整文字,记载大致3000年。回顾三千年医学史袁我们用两个“N”字来概括其特点。第一个“N”字指 其发展态势,医学发展从无到有,迅速上升,随后经历一个下滑期,然后又进入快速发展。第二个“N”字指其发展模式,初期的医学属于整合医学,以后经过发展逐渐走向专科分化,现在又需要走向整合。事物发展多数都表现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现象,通常都按照“螺旋上升,波浪前行”的方式,遵从“否定之否定,对立又统一“的规律,这其间充满了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可以这样想像,三千年写成一个”N“字,再过三千年,再来一个”N“字,若干个”N“字加在一起就成了波浪。我们每个人只是生活在历史洪流的小浪花中,顺着波浪走多易前进,逆潮流而动多会失败。
祖国医学发展轨迹:整合为主
传统祖国医学从何而来?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忙忙碌碌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时是抓住什么吃什么,结果发现吃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吃肾补肾。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医学(或称发明了医学),医学知识积累逐渐增多,到东汉时期中医集成了三本经典著作:相当于基础医学的《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的《伤寒杂病论》和药学的《神农本草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名医,比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等。这些名医是把当时所有的医学知识集合在一起,于是成就了他们。其实有些知识并不都是他们发现的。比如,传说扁鹊活了三百多岁,人不可能活那么长,实际上是把前后三百年所有的医学进展都算在了扁鹊身上,他成为了集大成者,其实今天也存在类似情况。这就是整合,整合成就名著,整合成就名医。
西医学发展轨迹:先整合后细分
西医学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整合发展起来的。但自从17世纪,列文窑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使得医学从宏观向微观迅猛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一直到如今,医学划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又继续按照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一级一级细分。人们想从微观世界中找到生命的真谛,发现疾病的本质。
临床医学也从二级学科逐渐细分到三级学科。30多年前,我当住院医生时,我值整个大内科的夜班,尽管我是消化科医生,但内科任何一个科的病我都得看。那时还有大内科主任。但现在,很多大医院已经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内科医生”了,你如果说自己是内科医生就有点吹牛了,你应该说你是呼吸内科医生或者消化内科医生。分到三级学科还不够,比如骨科又继续分为脊柱、关节和四肢等四级学科。有人甚至提出要分到精准外科,说他的手术是以细胞直径为
准,能准确地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学会的发展轨迹也是遵循同样的方式。比如消化专业,早期全国只有一个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那时想当全国委员很难,每个省只有一个委员名额。我当年申报青年委员袁连续申请三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分出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华肝病学分会,要进学会就容易多了。
又比如专业杂志,以前就一本《中华消化杂志》,还是双月刊,那时要在中华牌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可是了不得。我还记得,当时杂志的编辑姓夏,我们称他夏编。每次开学术会时他后面老跟着一长串医生,我也跟着他走,因为要给他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不然很难在中华牌杂志上发文章。后来杂志增多了,从一本《中华消化杂志》派生出《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等,出版周期也变快了,从双月刊到月刊再到半月刊,如今国内消化领域的专业杂志就多达一二十本袁文章就比较好发表了。现在不是我们找“夏编”,而是“夏编”找我们了。
诚然,这种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确实带来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更细致了,积累的知识更丰富了,诊疗的手段和方法更加有的放矢了,也不可否认的是对疾病的诊疗水平和人类的平均寿命确有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给医学带来了不利、损害,甚至恶果。
来源:《医师在线》周刊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