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非常重要,它是反映疾病表现、严重程度及进展转归的重要标志。但一个病人就诊时的症状表现可以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症状有时是表征,有时是实质。不同疾病可以表现为同一症状,同一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症状,而且,同一疾病出现症状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有的病人的疾病很重,但直至末期就是表现不出相应的典型症状。
有的医生抢救不了病人
有的医生对疾病认识千篇一律,将症状与教科书比对,成了典型的“症状医生”。来了个病人也许有八个症状,水平高的大夫只要抓住一个最主要的症状,针对这个症状治疗,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水平不高的医生把八个症状都治了,最后病人却死了。现在很多医生已经抢救不了病人,因为不会看心电图,不会用呼吸机,只好叫重症医学科(ICU)的医生来帮忙。
当年我当住院医生时,主任让我到西京医院急诊科轮转一年。急诊科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地方,各种急症重症病人都能碰到。当时教员们都忙得没工夫教我,我就跟急诊科护士长学,因为她见识多,抢救经验丰富。比如来了一个敌敌畏中毒患者,我按照传统的做法先查血压,观察生命体征。护士长说:“人是活的,眼睛都睁着的,查什么血压,赶快插胃管洗胃,早一分钟救活的可能性就大一分。你如果先查血压,毒药已经吸收了怎么办?!”紧接着要静推阿托品。那时一支阿托品的剂量很小,护士端来一簸箕,一个护士敲,一个护士抽,一个护士打,可打多少合适?因为打得不够,病人要死,打过了也要死。赶忙把护士长叫来,她有本事,能通过看病人瞳孔找出最合适的剂量(现在的医生就不一定有这个水平了)。
我们不能当“症状医生”,有的病人来时腹痛如绞、辗转难安,医生一针强止痛剂下去,疼痛消除了,病人安静了,可最后死亡了。这是因为疼痛是病情的早期表现,其实体内还有更加严重的变化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随意止痛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
两例被症状掩盖的病例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病例:有一个病人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就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在其它医院做血管照影,诊断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病理证实也是这样,于是动手术把小肠切掉几十公分。切了以后还出血,又做胃造影发现也有毛细血管扩张,然后做了栓塞,结果还是不行。她辗转来到我们医院就诊,我问过病史后,告诉下级医生,等她下一次出血,查查大便,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结果发现大便中有一小段一小段圆圆的、像树枝状的东西。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只有胆管出血才会产生这个东西,消化道其它地方没有。她再一次要出血前,我们先给她麻醉,把胃镜插进去停在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观察,看胆管出不出血。一直等了几个小时,结果出血了,是胆道出血,诊断为胆管胰管血管瘘。这是中国第1例、世界第14例,于是我们做了报道。如果光靠症状,没有一点整体思维,这个病人怎么可能诊断准确。
再说一个病例院有一天来了一位病人,突发性顽固性呕吐,血都呕吐出来了,怀疑可能是食管黏膜撕裂症,准备要做胃镜。我说先看看心电图怎么样,下级医生说正常,我又叫他把X光片拿来我看看,结果一看,我说马上报病危。为什么?因为这个病人后背持续性的疼痛,X 光片显示纵膈宽了一点。报病危后马上B超检查,发现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已经撕裂到腹主动脉了,得马上转胸外科手术。遗憾的是,那时胸外科也没多少办法,到了入院第三天,这个病人就死了。
所以,光看症状怎么行呢?
来源:《医师在线》周刊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