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青年医生的另一大烦恼就是背药品名和说明书。市场上药品实在太多了,同一种药,化学名不一样,商品名不一样,甚至剂量还不一样,药效更是参差不齐,不良反应又视品种而异,搞得医生用药时一头雾水。不像我的老师,他说他一辈子也就用二三十种药,掌握好组合搭配就行。现在可不一样,我听说心血管科就有200多种药,怎么记得过来?消化科至少有100多种。
二代头孢与三代头孢
我们医院曾经某一时期头孢菌素有26种,医生怎么知道哪个好?而多数医生采用对症下药,这个“症”指的不是疾病,而是症状。哪个症状最先出现就治哪个,哪个症状最严重就先治哪个。一个药治一个症状,不行就改用另一个或加用一个甚至改加数个轮番进行,群起攻之,并一次又一次请药师帮忙。有时越治越重,有时压住这个症状又出现另一个症状,此起彼伏;有时把全部症状都治好了,病人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了。医生遇到困难时不是反复思考“病呀病”,而是不停琢磨“药呀药”。
有一次我查房,一个发热病人用了头孢体温就是退不下去,我说换一种头孢,进修生都笑我说:“主任,我们用的是第三代,你用的是第二代。”我说:“先别管几代,我用惯了这个二代。”一用果然体温降下去了。后来我说:“你们不要以为三代就一定比二代好,你们不知道三代里面是不是装了淀粉,可能有的四代装的更多。”“用了二代头孢有效”这就是临床经验。
“新一代红霉素”与小心肝
现在很多医院出现这样的现象,病人来看病就是来拿药的。医生很快把药方开了,病人还得划价、缴费、取药,所以看病不排队,但取药排队,每个药房的窗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药房的人也很累。药太多了,也存在很大问题,医生记不过来,容易弄错。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发热病人来了,医生开了红霉素,叫护士到药房取药,药房的药师说:“红霉素用完了,柔红霉素要不要?”护士赶紧跑回来问医生:“红霉素用完了,柔红霉素要不要?”医生说:“当然要,柔红霉素是新一代的红霉素。”红霉素是抗生素,柔红霉素却是抗癌药,你看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
我们有一位校领导一直从事行政管理,不是学医出身。他突发心肌梗死,到我们医院心内科安了支架,心脏病是治好了,但转氨酶却急剧上升,高达四千多,并伴有黄疸。惊闻这种情况,作为消化科医生的我主动去看他,发现他正用两只手一捧一捧地吃药,一共要吃26片药,还不算外用的伤湿止痛膏。这是因为各科主任去看他,都从各自的角度说应该吃什么药,前一个开了,后一个又不能否定前一个的,就这样一直开下去,总共开了26片药。单独从每一个科的角度看是对的,但是这么多药加在一起,领导的肝可受不了了,就出现黄疸、转氨酶增高。我去了以后说:“你不要吃这么多药,就留一个抗凝药阿司匹林,其他药都不要吃。”他不太懂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我,心里想着:我到医院来治病,这么重的病,就是要吃药的,你叫我不吃药,万一我出事怎么办?但他还是遵照了医嘱,最后病人好了。北京的一位资深医生还告诉我,26片药不是最高记录,她看过一个人吃36片的。
用药要合理,中医还讲辩证施治。中药分成君臣佐使,合理搭配,要不“一三五”,要不“一五七”,一是主药或称君药,解决主要矛盾;臣药和佐使药要随症加减,配合主药治病。如果主药用了两个且相互矛盾,那不是治病人,而是折腾病人,说不定病没治好却要了病人的命。
来源:《医师在线》周刊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