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谈“整合医学”之心理与躯体的分离

时间:2015-02-28 作者:樊代明

现在的医生都习惯看器质性的病,患者来了以后一定要找到一个器质性的病变,从组织学上找不到,就从细胞学上找一个。殊不知现在很多疾病已经并非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一部分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是心理性疾病或者功能性疾病。


在医学发展初期,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能认识疾病的真正原因,心理疏导有一定作用,因而在疾病治疗中受到很大重视。当时,从事这份工作的叫做“巫”或“巫医”。曾经还有过“以巫为主”的时代,当时把医生都排挤了,过度地重视心理治病,甚至信神信鬼、迷信猖獗,这过头了,是错误的。不幸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治疗慢慢被疏远了,甚至还出现过完全否定的时代,比如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崇尚“破四旧、铲除封建文化、横扫牛鬼蛇神、反对形而上学”,把身体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统统看成是伪科学、假医学或唯心论,有的还被看作“政治思想问题”。现在这样的想法、看法和做法还时有发生。事实上,很多疾病表现有症状,甚至是严重的症状,但实际上身体却查不出来实质病变,这是心理紊乱造成的。就消化内科而言,我所在的西京消化病医院门诊中有30%左右的患者根本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应该属于功能性疾病,患者就是不舒服,很难治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心理和躯体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把这部分患者治好。另一方面,有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可能比疾病本身对患者的危害还大,但随着器质性疾病治疗成功,心理障碍就迎刃而解了。


“病人”这个词,应理解为得了“病”的“人”。因此,不仅要治疗他的“病”,而且要关心他这个“人”。他的病变可能表现在躯体上,但他的痛苦却隐藏在心灵里。治愈疾病恢复健康,不仅要有医生的贡献,更要有患者的努力。否则病变可能治愈但不久复发,甚至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某个年轻人因失恋而跳楼自杀,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治好了跳楼的伤,她还可能改用上吊或跳河。又比如说心脏移植,心脏移植做好了,但治疗并没完,患者可能会问移植的心脏从哪里来?他会认为自己本来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现在却换上了一个他人的心脏,假如移植心脏的供体是一名死刑犯,自己怎么能天天带着一个罪犯的心脏活着?这就是心理问题还没解决。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智商越来越高,心理治疗也就越来越重要。如果不采用躯体和心理两种疾病同治,不仅结果难达理想,且再多的医生也治不完患者。


总之,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有时单独存在,但多数共同发生,且互为因果。这就需要医生同时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看好这些疑难杂症。


(下期将继续给各位大大带来《细分带来的恶果之六:医疗护理配合不佳》,敬请关注哟!)


来源:《医师在线》周刊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biz=MjM5NzA3ODM0Mw==&mid=201245201&idx=3&sn=a0405131e60da904b4f7cbe549f55035#rd




( 登录 后评论送积分,积分详情请登录 掌上医讯移动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