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在疾病治疗及人体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患者求医不仅希望得到最佳治疗,而且希望得到最佳护理。通常,诊断治疗的过程对患者来说是短暂的、不知不觉的,而对护理的体会则却是漫长而有知有觉的。
医护平等
自从护理专业及护理人员加入医疗领域以来,医疗水平大幅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医护关系不再是主辅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患者健康的平等合作关系。完成一台手术治疗,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的跨学科合作、紧密配合的典范。有时护理工作甚至更显突出,做手术的医生和麻醉师在很多情况下必须服从手术室护士的安排,接受护士监督,以确保手术流程,避免并发症,甚至事故发生,这决非人们的一贯印象“护士在医生指导下工作”。在国外,护理专业及护理人员受到医生和管理人员的极大重视和患者的高度尊重。但在国内,这种新型的医护合作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本来,护士是临床用药或病情观察等一线工作的主要实施或参与者,但由于受传统分工概念的影响,医疗与护理在医学教学中知识的互通融合、技术的相互配合、专业的协调互补、服务的交流沟通等方面都有不很协调的情况发生。例如,临床治疗过程中,没将护理工作整体纳入,病例讨论、术前讨论或死亡讨论没让护士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陪衬)。危重患者抢救,护士不知道护理重点,有时出现医护之间的严重分离,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正如前面所述“医师成了药师”,药师成了“摆药的师傅”。而护士呢?护士成了“药品二次加工工人”。护士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不是守候在患者身边,而是陷于发药、配药等非直接护理操作中;她们不是与医生主动交流病情及治疗方案,而是单纯机械地执行名目繁多的用药医嘱;不是给患者进行康复宣教和心理疏导,而是反复给患者解释住院费用和催费。从此,医护共同查房的次数少了,医生主动向护士交待治疗方案的时间少了,医护配合缺乏默契甚至脱节。护士总是停留在发药、打针、量体温、数脉搏等最基础的工作层面,与整体护理要求差距甚远。对患者实施的护理级别历来由医生确定并下达医嘱,医生仅从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考虑护理级别,并没有从患者的护理需要,从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整体考虑下达护理级别医嘱。比如,一个大手术后基本复原、已改为三级护理的患者,可能因为肺栓塞出现突然死亡,这种突发意外情况每每被问责的是“护士巡视不到位”,而不是医嘱问题,护士成了“被告”,殊不知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不符是问题发生的直接原因。
医生给人治病就同修理机器一样,机器修好了,护士的工作就像保养机器,会保养的使用者会越用越好,不会保养者则可能用几下就又坏了。
“医护一体”自古有
被古希腊人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教患者如何漱口、教肾病患者如何饮食,后来成了现代护理中的“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能医善护,亲自为患者煎药、喂药,被传为佳话,这就是现代护理中的“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在这里,我们不是提倡医生去当护士,或医生去做护理工作,医生和护士都应把本职工作做好,我们所需要的是医生要用护理的理念去完成医疗工作,护士则应用医疗的理念去完成护理工作。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纲要指出,护理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护理工作的模式,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连续、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患者的智商越来越高,病情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对护士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认为护士理应得到重视。将来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考大学护士的分数线要比医生高;二是护士的工资和奖金要比医生高。
来源:《医师在线》周刊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A3ODM0Mw==&mid=201285091&idx=3&sn=695c3894c2f2442febcca63c633125de#rd
查看原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