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全科医学周刊》“曾昭耆讲病例故事”专栏撰稿人
男性,85岁,约20天前出现头晕、无力,血压140/80 mmHg,比平日(120/80 mmHg)稍高,自服特拉唑嗪1片。其后血压降至100/70 mmHg,上述症状加重,自觉虚弱无力,头昏沉,走路不稳。因20多年前曾有头晕、走路不稳,被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轻度不足。家属恐其旧病复发,故陪送患者到医院急诊。
神经科查体:右上肢肌力明显减弱,怀疑脑血管病变。即做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侧顶颞部新月形血肿。神经外科会诊,询问有无头部外伤史,患者起初声称没有。经再三追问,才回忆起一个多月前在外地旅游期间,曾有一次饮酒后(可能处于欣快状态)上面包车时,右侧头部撞到车门。当时有局部疼痛,次日完全消失,故未予重视。诊断: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左侧),收入院准备手术治疗。
入院后,了解到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为避免术后出血,被迫停药等待。在此期间,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右侧肢体从无力发展至不完全性偏瘫,说话不清楚,走路、写字、用筷子进食均困难(动作不协调)。于住院第12天局部备皮后行颅骨钻孔引流手术,手术经过顺利。
由此可见,硬脑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头部外伤后容易发生的病变。其主要机理是:正常脑组织漂浮在脑脊液中,由于它的保护,对外力具有缓冲作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脑萎缩,致使颅腔容积与脑体积差(正常为8%~10%)增大。因此,当头部受力时,脑在颅腔内移动范围加大,与颅内坚硬组织相互撞击,引起“对冲性损伤”。
所谓“受力”,包括主动的头部碰撞和被动的头部遭受打击。前者是头部主动地与静止物体碰撞,可称为“减速性损伤”;后者是基本静止的头部被运动的物体撞击,可称为“加速性损伤”。两者所致颅脑损伤可能有某些不同。
引起硬脑膜下血肿的外伤通常不是很重,否则会常有头皮、颅骨及脑实质损伤,引起明显症状。多数病例与上述两例相仿,属于轻中度。当时仅有局部疼痛,少数有皮下肿胀,短期消失。而硬脑膜下血肿则并非立即发生,常在其后逐渐出现和增大,随着脑组织受压而出现症状。其间可能有半个月甚至1~2个月病人无明显不适,其后始有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以致那时患者对外伤史已经淡忘,印象不清。往往得靠医生想到这种可能性,仔细追问,才能及时确诊。
硬脑膜下血肿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从上述两例患者手术前的不完全性偏瘫、失语等情况,可见一斑。有报道称,老年组(≥60岁)颅内血肿死亡率可高达53.2%。
本文来自《全科医学周刊》“曾昭耆讲病例故事专栏”,刊登于2015年5月5日《全科医学周刊》02版。
查看原文 赞 0
点击进入>>
Copyright © 2013 - 2015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