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谈到肾病综合症,我想大部分人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它的典型症状“三高一低”了吧,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从开始学习专业课开始,它就像一个公式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然而就目前的状况,对于国内的全科医生来说,职业生涯里存在着相反的“三低一高”……
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疾病的一级预防,我国医疗体制也在向着相关方向进行改革,尤其是一二级医疗机构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我国的社区医疗正在逐渐转变为“全科医疗”,作为主要执行者的全科医生,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尽管使命如此神圣,却也掩盖不了“三低一高”的职业现状。
所谓三低:
1、地位低
近年来国家正在努力扭转“赤脚医生”的形象和地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汝石教授曾在其微信、微博上呼吁,“全科医生是最有前景的专业,全科医生不是小医生!”,然而目前全科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却远不如三甲甚至二甲医院的医生,而且全科医生的身份、工作环境和诊疗疾病种类的复杂程度使得它们与专科医生有着明显差异,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
全科医生经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病人,在所有医疗界科目中,可能只有全科医生才会以如此谦卑的姿态去给患者诊疗。尽管如此,全科医生依然让很多患者瞧不起,在很多人眼里全科医生只是开药机器,在国内老百姓对待全科医生的观念与国际上对全科医生的看法存在很大偏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全科医生干上两年就心灰意冷,根本看不到前途在哪里?因此而离职的全科医生更是不在少数!
2、学历低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过:“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佛祖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细心耐心;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而在国内,全国在职全科医生取的中专及以上正规学历的乡村医生约占56.4%,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约占49%,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少之又少。
大量的中专、大专甚至是没有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服务站,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无法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难以负担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基层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任专科、甚至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大都走向三甲,导致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浪费。
3、待遇低
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站,负责一个社区人由小到老、由生到死,慢病预防、治疗,传染病上报、统计、管理,家庭签约式服务、家庭病床、患者家中输液、管理等工作都要求全科医生完成,而全科医生除了忙死忙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外,几乎没有国家的任何补助。而在香港,全科医生开诊所月收入亦达十几万港元(折合人民币也是十余万);在台湾,家庭医生的月收入大抵在50万新台币左右(折合人民币10万元左右)。大陆全科医生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发达区县,全科医生一年收入却还没有港台地区一个月收入多,偏远地区甚至年薪还不足5万元。
这一点也是每年社区全科医生报考遇冷的关键原因。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和专科医生是一样的,都要经历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规范化培训,但全国各地全科医生的工资都在4000左右。我曾在毕业时和同时期在工地上做电焊工的发小做比较,我每个月工资3000,他每天的工资340,一个月差不多相当于我4个月的工资。而我为了这点工资付出了11年,他从高中毕业后开始做电焊工,刚开始每月6000多,每个月10000多的工资已经拿了3年多。
所谓一高:
1、执业风险高
由于受专业知识、硬件设施和业务素质限制,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医疗纠纷,而一但出现医疗纠纷,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安保设施比较落后的社区来说是致命的。
我妈妈是一位全科医生,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有一个肾衰竭的小姑娘,因为在医院透析不起,在医院开了药后在我家诊所输液。后来因为体内代谢废物的堆积、严重的氮质血症、严重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小姑娘昏迷在我家诊所,昏迷后家属一致觉得是我妈妈用错了药,完全不顾抢救病人只是在和我妈妈争吵。后来在其他病人的劝说下才叫了救护车,到了医院医生下了病危,家属放弃治疗,病人不久就去世了,尸体拉回来就一直放我们家诊所说不给10万就不拉走,叫公安局来了好几次也不管用,后来商量了好几天,家属拿了2万走了…………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是以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国家的全科医生制度的改革应该着重于解决“三低一高”问题。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培养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能在基层真正承担起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的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让社区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取决于医疗资源向下游分流的畅通渠道。全科医生只有首先“下得去”,才能“留得住”和“用得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