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医之大者 为国为民

时间:2013-09-26 作者:徐竞鸥

“科研是医学家的天职,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造福患者。”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每周出诊一次,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惯例,半天仅接诊约10 名患者,却常常让他从下午2 点30 分忙碌到晚上6 点以后。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腰椎明显向右侧倾斜,有人说这是由于他常年向前探身扶一下患者的动作造成。他的会诊室里挂着一块横匾,上书“悬壶济世,福荫众生。”他说,想要悬壶济世,就得适应社会。
10 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被中国学术界和大众熟知,被国际认可。“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这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的言论,却让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从此不可动摇,他的名字也成为“真话”的代名词。
10 年后,“GDP 第一, 还是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2013 年的全国两会上,面对众多媒体的“长枪短炮”,他毫不避讳:“管你什么和谐社会,管你什么纲领,人们最关心的,一个是呼吸的空气,一个是吃的食物,一个是喝的水。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感都没有。”
党的教育,就是组织上把你分配到哪里,你就要在哪里发光发热。他做到了!他一直是那个勇敢的战士——钟南山。


震撼国际学术界的智者
“追求一个未知数,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1955 年,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当年广东省仅有5 个人考上。然而由于家庭历史问题,后来的8 年间,钟南山与临床工作始终失之交臂,也没能留在北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行医路似乎走得格外坎坷。但是他说,始终不安于现状,是他生命的主轴。“假如所有人都有这么一颗恒心,都有一个追求,然后努力朝前走,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钟南山报名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录取分数线。1979 年,包括钟南山在内的16 位公费生踏上了西行之路。
刚到伦敦不久,钟南山就收到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的来信:“按照我们英国的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到医院进修不能单独诊病,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根据这个情况,你想在我们这里进修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最多只能8 个月……”这封来信像一盆冷水,将钟南山的一腔热诚浇了个透。“我们要挺直腰板站起来。”这样的情绪一直伴随着钟南山。
钟南山白天参加查房,参观皇家医院各系的实验室,晚上泡在资料室充实基础知识。他从海量的资料中分析发现,呼吸生物实验室关于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影响的项目不仅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正是导师期待开展的项目。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经过两周不分昼夜的拼搏,一份“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实验设计交到弗兰里教授手中,这个原本高傲的英国人露出赞许的目光,鼓励钟南山好好干。
实验室的一台血液气体平衡仪因故障已闲置一年有余,然而实验时间宝贵,钟南山决定自己尝试修复这台仪器。钟南山先后从自己身上抽了800毫升鲜血,经过30 多次反复校正,仪器终于复活了。得知钟南山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仪器时,英国医生们颇为感慨:“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
按照原定计划,钟南山开始了项目研究。为取得可靠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行们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血液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 时,即相当于连续吸食50~60 支香烟!不顾同行们的劝阻,钟南山直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 才停止,此时他已经感到天旋地转。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英国同行们也被他忘我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
一个空气清新的早上,钟南山收到导师的一封信,邀请他向皇家空军代表和苏格兰医学理事会主席做“有关各种因素对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影响”的报告。这是皇家医院对一个中国学者赋予的绝对信任,钟南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在国外进修的两年零一个月里,钟南山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共取得5 项重要成果,完成了5 篇学术论文。


中国流行病学的领军人
“ 我们做医生的,常常要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
2003 年的春天对中国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季节,非典的凶猛来袭一度造成社会恐慌。回想起来,钟南山说,那时的他像参加着战斗一样,但比起救治患者,“这个应该是我们的本行,我们本身的责任。”为了搞清楚非典的规律,钟南山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患者。参加抢救时看到人手不够,他就自己上前帮忙将患者从车床推到抢救床上,并用简易人工气囊给患者做人工呼吸;遇到患者情绪不稳定,他就亲自去做思想工作;为了联络方便,平时很少使用手机的钟南山24 小时开启了手机。他说:“你想让人家干一个事儿,你自己先去干。”
钟南山参加会诊、出席讲座和各种指导活动,曾经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终于,他病倒了。钟南山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绝不能倒下,坚守才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希望。在医院住了一晚之后,他偷偷跑回家,进行自我治疗。即使在休息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研究和工作,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钟南山坦言,他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对非典疾病的无知。但他知道,即使10名患者里面只活了一个,从这一个被救活的人的经历中,他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探索是艰辛的,钟南山经常夜不能寐,书房的灯光亮彻通宵,已经没有人能记得清试行了多少种方案。终于,他们找到了突破口。2003 年3 月9 日,《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出台,成为广东抗击非典战役的重要转折点。他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最让他感动的是他的团队。“站在最前线的,他不会因为怕传染就不来了,不做了。”
经此一疫,钟南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只要钟南山一说话,总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感。2009年,广东省卫生厅调整防控甲型H1N1 流感专家组,将原来的两个专家组调整为临床专家组、防控专家组和病原学专家组等3 个专家组,钟南山被广东省委任命,担纲临床专家组组长。同年5 月,他提出的“将灰霾纳入大气污染范畴”的提议也被纳入原卫生部和国家环保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他欣慰地看到现在人们能相当理智地对待病毒传染问题。
尽管工作繁忙,钟院士始终没有闲置临床研究。他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在广东出现的非典型病原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战胜SARS 的壮烈史实;《关于羧甲司坦治疗COPD 的课题研究》证实国产祛痰药羧甲司坦可显著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达24.5%,同时可使常规治疗费减少85%。


甘做真话代言人
“ 当事实与权威不符, 我们当然要首先尊重事实, 而不是尊重权威。”
作为一名医学家,钟南山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在英国进行人工呼吸对肺部氧气运输的影响研究时,钟南山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牛津大学雷德克里夫医院麻醉科的克尔教授一篇论文的结论完全相反。由于克尔教授是英国麻醉学的权威,钟南山一度以为是自己出了差错。但经过不断验证,最终钟南山肯定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上,钟南山对克尔教授文章的否定让参会者感到震惊,仅克尔教授的3 位高级助手就提出8 个尖锐问题。面对来势汹汹的反驳,钟南山不紧不慢地用大量实验数据和严密论证逐一解答,获得全场常委一致举手通过。会议主持人评价道:“这位中国医生的研究是创造性的,我衷心地祝贺他的成功。”
非典期间,有关方面宣布非典病原已明确为衣原体。钟南山大胆地站出来质疑,他说,从临床经验很难用衣原体肺炎来解释,首先,衣原体引起的肺炎很少病情这么重;其次,临床采取了足够剂量的治疗衣原体、支原体的药物,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以当时的局势,他完全可以选择不说话,但钟南山说,这不是一般的学术讨论,而是人命攸关的问题,如果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死的人会更多。
2009 年全国两会上,钟南山的发言与众不同:“你们70%以上都是赞扬,都是歌功颂德的话,但私下里有些人又牢骚满腹……这种做法不可取。”
如今回想起来,他依然认为,这样做有时候确实会让领导为难,但是得讲真话。“讲真话,它的可贵之处,不是在于它的对与错,而在于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在任何的群体、任何的一个单位或者是家庭,能够讲真话,一定会是一个和谐的群体。”
线索提供: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点评
在非典肆虐的时刻,他以科学家求真务实的天地良心和白衣天使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积极与疾病抗衡,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他拥有令人景仰的高尚医德、学术风范和嫉恶如仇、敢于直言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深入探索人体与社会顽疾,直击要害,开具良方,不愧为大医与民族的脊梁。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陇德




( 登录 后评论送积分,积分详情请登录 掌上医讯移动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