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科峰:勇于探索 创造医学奇迹

时间:2013-09-26 作者:徐锋 任伟锋 吴瑞东

 “做一名让患者喜爱和信赖的好医生没有诀窍,就是始终将患者放在心中。”
从战士到医学博士,从男护士到肝移植领域权威,从国内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到世界首例劈裂式“双人异位”肝移植手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窦科峰数十年如一日,在神秘浩瀚的医学海洋执着探索,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斗”志昂扬,攀登科学之峰。


从护士到医生的“蜕变”
从男护士到临床医生,不变的是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1970 年,来自陕西乾县的窦科峰成为部队一名光荣的军人。他当过通讯员、勤务员,甚至到部队煤矿挖过煤。表现突出的他,入伍第二年成为所在部队唯一一个三等功获得者。
由于是个热心肠,平时战友们有个磕碰,窦科峰都主动为他们换药擦洗,而且比卫生员还专业细致, 为此他被调到了卫生队。从普通战士到卫生员的转变,让窦科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喜的是自己可以多学一门专业,忧的是自己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为此,窦科峰虚心请教同行,省下钱购买医学书籍,练习各项专业操作,并在边学习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
1973 年,第四军医大学护校到部队招生,部队首先推荐的就是窦科峰。平时对业务的钻研,让他轻松通过考试。同年他就来到了第四军医大学在重庆的护士学校进行专业学习。
“那时候除了上课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看书,吃饭时也在看笔记,仿佛时间都不够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窦科峰至今仍历历在目。1975年,年仅19 岁的他以优异成绩从护校毕业,后来被安排到西京医院普外科。就这样,在上世纪70 年代中期,窦科峰成了西京医院一名男护。也许是因为男护士少见的原因,窦科峰有了继续向临床发展的想法。他说:“我护理也会,要是临床也懂,处理起业务来,不是更精通了。”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政策给窦科峰提供了机会。在第一批学校推荐的10 人中,他脱颖而出,考入第四军医大学。
本科毕业后,窦科峰再次回到了曾经做护士的普外科,这一次他是临床大夫。1988 年至2001 年,先后获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 年,窦科峰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研修,系统掌握了肝脏肿瘤、肝脏移植及胆道肿瘤等国际前沿领域知识。
知识的累积和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让窦科峰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肝胆外科专家。不到35 岁他便取得副高级职称,不到37 岁就取得正高级职称。1997 年,41 岁的他担起了肝胆外科主任的重任,带领团队开始向一个个学科制高点发起冲击。


追求精湛医术
他有8 项国内外首创技术,但不变的是对精湛医术的追求。
在窦科峰看来,要占领制高点,就要另辟蹊径,披荆斩棘,敢为人先,于是,8 项国内外首创技术由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孕育而出。
1997 年,当时年仅10 岁的女孩于发琴被查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并出现肝硬变。要挽救生命,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肝移植。
在当时,我国全肝移植起步于上世纪70 年代,而活体肝移植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教训可汲取。那段时间,窦科峰早上7 点出门,晚上12 点以后回家,中午就在办公室沙发上眯着休息,妻子说窦科峰为了工作“玩起了消失”。
1997 年6 月30 日7 时40 分,小发琴和父亲分别被推进两个手术间,供体和受体两台手术依次同时展开。窦科峰与其他教授携手,将小发琴的1480 g 病肝全部切除,同时切取其父亲全肝的1/4,精心修整后植入孩子体内。13 个多小时,手术顺利结束,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术式在西京医院肝胆外科诞生。
作为我国首例活体部分肝移植手术完成者,窦科峰没有停止攀登国际学术前沿的脚步。继此例手术成功之后,窦科峰及团队又先后开展国内首例原位血型不同辅助性活体肝移植、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部分肝移植、世界第四例肝胰肾联合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世界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等高精尖手术,用一个个首例和第一证明了在国际学术舞台,中国学者也可以精彩亮相。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国内的领先,更要朝着国际领先的方向大踏步迈进,做到敢为人先。”窦科峰说。一句“敢为人先”谈何容易,窦科峰还就是认准了这条路。异种肝脏移植,一直是当前国内外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难上加难也要大胆一试,窦科峰带领团队瞄准异种肝脏移植研究长达4 年。针对防治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以及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等难题,创新性地提出应用中草药丹参灌注供肝,调节凝血系统功能的新理念。
今年6 月7 日,窦科峰及其团队联合相关科室,施行的国际首例转基因猪- 藏酋猴异种异位脾窝辅助性肝部分移植实验手术,切除受体猴的脾脏,将供体猪的部分肝脏放在猴的脾窝部位,受体猴成功存活14 天,一举打破此种高难度移植手术动物术后存活9 天的世界纪录。
在窦科峰看来,临床、科研不可分割,科研可以服务临床,临床可以反哺科研。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863 计划《异种器官及组织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肝损伤后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协同再生的分子机制》等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598 篇,SCI收录99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62 篇,影响因子总和286.3,单篇最高被引68 次。


践行“肝胆相照”
成就再多,不变的是他对患者的关怀。
数十年从医路,窦科峰积淀了众多的医学成就:担任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移植学组副组长,陕西省普外专业主任委员,陕西省器官移植专业副主任委员,全军科学技术委员会普外专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18 种高水平专业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主编国内首部《活体器官移植学》等专著7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军队医疗和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 项,省部级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军队育才奖“金奖”、“中国医师奖”,荣立二等功两次。
窦科峰坦言,医者的荣誉再多、头衔再大,最自豪的,还是看到患者康复那一刻。在肝胆外科,窦科峰一直倡导“肝胆相照”文化理念,不仅是科室内部的团结一心,更是医患间的和谐温暖。
窦科峰说,做一名让患者热爱和信赖的好医生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始终将患者放在心中,为他们多想想还能做些什么。
肝胆外科医生几乎没有节假日。从医多年的窦科峰养成一个习惯:只要不出差,每天下班前都要下科例行查房。查看患者各项检查指标,询问患者愈合情况,倾听患者主诉……
肝移植患者术后管理对于恢复至关重要,在窦科峰的倡议下,肝胆外科建立了肝移植患者群,300 余名术后患者相继融入了这个大家庭,8 名主治医生轮流担当群主,解答疑难、指导用药、心理辅导。此后,窦科峰又组织成立了肝友会,每年邀请肝移植术后患者一起交流探讨,讲授最新康复理念。也正是这份温暖,给了术后重生的患者更多信心。
作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窦科峰一直在推动一项以点带面的工作,通过规范治疗的形式,带动学科发展,扩大技术辐射,以此提升诊疗水平,使更多偏远贫困地区患者受益。近十年来,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多次举办全国、全军、省级培训班,累计上万名专科医师参会,10批次专家团队到海岛、上高原、下乡村,帮带基层医院医护人员,100 余名进修医生从西京肝胆带回学科新理念,为当地百姓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巩固完善以肝移植为基础的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和临床研究异种移植的动物实验,拓展深化肝癌基础研究及临床综合治疗研究,加快推动肝移植基金造福更多患者……窦科峰在科室三年计划中这样思谋发展。对于57 岁的他而言,创新仍在路上、患者永在心中、医学任重道远。
线索推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点评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从医之路,窦科峰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追逐心中的科学梦想,在医学海洋以创新求突破,紧跟瞬息万变的医学发展。而在他心中,同样有很多东西从未改变,并将一直秉承。对于事业的执着、对于医术的追求、对于患者的热爱、对于生命的敬畏,让他在喧闹浮躁中竖起了医者的淡然风范,还原了人生的自得心境。窦科峰教授行在其中,乐在其中,医者本应如此。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 熊利泽




( 登录 后评论送积分,积分详情请登录 掌上医讯移动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