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获奖,既不是目标,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能在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科研的终极目标。”
没有留过洋,一个农村出来的苦孩子,经过26 年专注执着的探索,在斩断肿瘤细胞营养补给线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不仅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开辟了血管生成研究新领域,还为癌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这项名为“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项目的研究者就是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研究所所长、病理学教研室主任、西南医院病理科( 全军临床病理专科中心) 主任卞修武。鉴于在肿瘤防治方面的突出贡献,该项目获得2012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农村孩子创造的奇迹
“ 我知道这个孩子,以前就听人说过他刻苦努力,成绩很好,是个好苗子。”
卞修武出生于安徽寿县的一个偏僻村庄,为挣“工分”,他每天上学前后都要干农活。每年夏季江淮大地常受水灾,全村老少都要带上口粮、拉着牲畜,住进堤坝上的简易草棚内。那里根本没有桌子,卞修武就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
在这样的条件下,卞修武却创造了一个奇迹——高考生物学满分,被第三军医大学提前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正在田里干活儿。而他也成为卞氏家族,乃至全公社的第一个大学生。
中小学时期的卞修武经受过家境的贫寒和体弱多病。1981年,第一次来到第三军医大学食堂的他竟一口气吃了12个包子。在学校里,他话不多,但却极其刻苦,整天埋头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卞修武被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尽管当时临床科室的老师对他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高度赞赏,他还是选择当时竞争激烈的病理学教研室。
回忆起第一次见卞修武,时任教研室主任的著名病理学家史景泉教授说,“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毛遂自荐,我知道这个孩子,以前就听人说过他刻苦努力,成绩很好,是个好苗子。”史教授没有看走眼。卞修武之后取得的成绩让他引以为荣。
搞科研就是瞄准最前沿
这个研究吸引了世界医学界的目光,并把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研究带进一个全新的阶段。
显微镜下无数个日夜,卞修武领衔的科研团队对5 万多例肿瘤标本病理切片逐一进行分析,对多类型肿瘤微血管形态、结构及免疫表型特征进行病理学研究,总结出肿瘤微血管的8 种不同类型,发现它们与肿瘤分类、分化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最终,他们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概念。
这个研究吸引了世界医学界的目光,并把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研究带进一个全新的阶段。
卞修武没有留过学,早年只出过两次国,却始终站在国际科研潮头。第一次出国是1996 年,和导师史景泉一起去日本。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他们的两篇文章得到了国际同仁的高度认可。
2002 年,卞修武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健康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分子免疫研究室做短期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从该所回国加入卞修武团队的张厦颇有感触,“在这次学术报告上,他结合自己的科研发现,介绍了当时在肿瘤血管生成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提出了肿瘤血管异质性的新观点。会后,澳本汉姆说,‘卞,不可思议,非常优秀!’”
肿瘤血管是肿瘤肆意生长和转移的“帮凶”,但启动血管新生的细胞是什么,潜伏在哪里,一直是未解之谜。这严重制约了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时机的选择。白血病的研究发现,肿瘤内存在极少数对放疗、化疗不敏感且破坏性极强的肿瘤干细胞,它们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种子”细胞。那么,它是否会是肿瘤血管生成和多样性形成的“罪魁祸首”呢?带着这个疑问,卞修武团队从2004 年起展开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
2007 年,卞修武团队从人脑少突- 星形细胞瘤中成功鉴定了仅占肿瘤细胞总量约1% 的肿瘤干细胞;2009 年,以卞修武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 计划中首个肿瘤干细胞项目在西南医院启动。
他们发现,肿瘤干细胞与新生微血管是近邻,它可以产生更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引诱”血管延伸向自己靠拢(旁分泌);肿瘤干细胞还具有直接变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直接参与血管生成(转分化);肿瘤干细胞还可以通过构建肿瘤细胞间通道,形成无内皮的“模拟血管”(血管拟态)。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们首次提出并证明肿瘤干细胞触发和参与血管新生的“三通路”假说,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细胞机制。他们还在世界上率先证明,肿瘤干细胞是抗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靶标。这一发现提示,可以针对肿瘤干细胞进行更早期的阻断血管新生以“斩草除根”,从而更好地实现肿瘤的早诊、早治。
开创肿瘤诊治研究新领域
搞科研一定要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自己工作发现,并不断创新。
瞄准前沿,但不跟随;结合基础,但求创新。这是卞修武的科研理念。简单来说,要始终紧盯国际前沿,知道最前沿的研究在哪里。而如果仅仅是跟随就会永远在别人屁股后面。同时,搞科研一定要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自己工作发现,并不断创新。只有坚持这两点,才能引领科研的发展。
做完“诱导分子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课题后,卞修武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下一步的研究究竟应该怎么做,科研应该怎么深入?
在显微镜下反复分析切片,他发现,肿瘤中不仅生成血管,还生成淋巴管等脉管,于是开始进行“脉管新生及其异质性”研究。课题结束后,他了解到,国际上刚刚有人发现了肿瘤干细胞。究竟肿瘤干细胞对血管生成有什么影响呢?他又开始了“肿瘤干细胞在血管生成方面的始动作用”研究……卞修武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一点点地把研究深入,把肿瘤血管生成的庞杂世界慢慢呈现在我们眼前。
基于此,卞修武团队下一步目标是,要把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药物,“有了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肿瘤血管进行药物研发,患者也将有更多机会实现个体化用药,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研究工作中,卞修武结识了时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孔祥复院士,并开展了合作交流。看到卞修武团队的基础研究如此扎实、且有很强前瞻性,孔祥复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巨大前景,决心投身到这个项目中来。2010 年11 月,孔祥复院士被聘为西南医院终身教授、西南癌症中心名誉主任。
在孔院士的推动和指导下,同时结合癌症中心的优秀平台,卞修武团队根据其基础科研成果,进行药物试验后研发的抗癌药物——诺帝,顺利完成临床前研究。这将是全球首个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化合物。最终,这项名为“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评奖材料中写道,这个项目以脑胶质瘤和肝癌为主要研究材料,针对血管生成机制和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领域两大关键科学问题,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肿瘤微血管异质性理论体系;阐明了肿瘤血管生成始动细胞及其分子机制,开创了肿瘤干细胞研究新领域;发现抗血管生成治疗新靶点,建立了肿瘤诊治系列新技术。
卞修武立足国内,目光向外。他始终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及国内十余家院所有稳定的合作研究,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他也被多个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职导师。今年4 月初,他应邀赴英参加伍尔夫汉普顿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庆典,会上进行了“荣誉教授”的聘请仪式。卞修武成为该校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但在卞修武他们看来,研究成果获奖,既不是目标,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能在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科研的终极目标。
线索推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点评
“吾身虽瘦,天下必肥”。26 年晨昏交割,他咬定青山,瞄准前沿,在寂寞的科研道路上艰难跋涉。虽青春在消逝,但事业在成长、团队在壮大。他用26年的执着,书写出他作为一名党员的信念和责任、一名军人的价值和奉献。但愿,在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他所在的病理学领域,好让他在“寂寞的科研道路”上有更多的同路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院长 李景波推荐热线:010-58302970 010-58302828 转6823__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