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助医患矛盾破冰

时间:2013-09-26 作者:陈虹
不知从何时起,医患关系发展成如今剑拔弩张的困窘局面,我们不时会听到医疗纠纷发生、患者对医生的抱怨、社会舆论对医德医风的不满。医生很委屈,埋怨政府的不作为和患方的不可理喻,“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现象逐渐成为临床医疗的常态。
在医患矛盾的三方主体中,患方对医院的极度不信任和对医疗技术的过高预期形成反差;政府投入不足、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倾向给予患方“人道主义赔偿”,无形中助长了“医闹”。但是,现实中确实也发生不少因为医务人员沟通不到位、责任心差、疏忽大意甚至违反诊疗常规而出现的医疗差错,给患方带来严重“灾难”。据统计,40%以上的医疗纠纷与医务人员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等缺失相关。
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强调对患者生命价值的尊重, 确立了双向作用的医患关系, 扩大了医学服务的范围。要想实现医学模式的这一转变,需要医务人员有更高的人文素养。我们很难指望政府短期内的改变,也很难降低患方对健康的期望,为改善现状,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在医疗活动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
然而,无论是医学生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医务人员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人文素养培训,同时医院片面鼓励创收和过度追求SCI导向等客观因素,以及部分医务人员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依赖检查,导致医学人文素养修炼无人问津。钟南山教授曾指出:“人文精神的沦落是对医生神圣职责的亵渎!”
那么什么是医学人文素养呢?医学人文素养是在临床反复认知和长期实践,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在职业活动及日常事务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的素质和修养。医学人文精神应是对人的身心健康、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
人文素养破冰医患矛盾的关键点,应该是在精湛医术的基础上拥有崇高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敬业精神、人性化的沟通艺术,最终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治策略。
那么如何提高医者的人文素养,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呢?首先,在工作中,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其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表现在具体医疗活动中行为规范,注意服务态度,用医生的大爱、技术和智慧去改变患者命运。其次,要时刻牢记“生命高于一切”,医生要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地去善待每一名患者的生命。医者之心应该具备仁慈之心、责任之心、谦逊之心、忠恕之心及进取之心。再者,强化医患沟通,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尊重的亲情关系。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发扬光大。
做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是治病救人,第二是给予人文关怀,第三是进入患者的灵魂成为其精神支柱。医术加心术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治病治心,同时也可以成就医者的辉煌人生。
正如1979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医生所言:“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在救助患者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涯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的快乐和幸福。”



( 登录 后评论送积分,积分详情请登录 掌上医讯移动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