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焦点
降压药物是否增加癌症风险
自报道萝芙木衍生物致50 岁以上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增加以来,降压药物是否导致癌症风险增加一直饱受争议。大量的前瞻性干预试验和病例对照研究都致力于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但是所得结果是降压药物治疗与癌症风险增加并无确切的相关性。该结论可能与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或高血压本身即是癌症危险因素所致混杂效应有关。
研究初证
降压药物与癌症风险呈一定关联
循证进展
钙拮抗剂或可增加绝经女性乳腺癌风险
剂型选择
选缓释舍速释CCB ?
Saltzman 等发表在《癌症病因与控制 》杂志的研究提示速释型CCB 治疗患者将蒙受更高的乳腺癌风险。长期随访还发现,速释型CCB 使用率大幅降低,从44% 减至10%,而缓释型CCB 制剂的临床使用率不断增加且渐被普遍认可。
针对循证研究结论的出入, 或可如此理解: 部分早期研究入选患者速释型CCB 使用率偏高,结果显示CCB 治疗与乳腺癌风险有相关性,且呈强关联;一些近期研究对象应用缓释型CCB 的比例更高,分析表明CCB 治疗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较弱。以上或是CCB 类药物与乳腺癌风险的各项研究结果不相一致的个中原因之一。这也许能让高血压女性更有信心地选择缓释型CCB 作为降压药物治疗组合之一,而不必过分顾虑乳腺癌风险。
CCB, 尤其是缓释型CCB 可能引起乳腺癌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有人推测,CCB 可能通过细胞间钙离子水平升高而抑制细胞凋亡,但未获得相关研究文献支持。事实上,地尔硫、氨氯地平和维拉帕米等CCB 类药物因有抗增殖效应而常与传统化疗药物用于治疗耐药的乳腺癌患者。但是,CCB 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尚有众多至今仍未阐明的效应,可能因某一种或多种未知效应最终导致乳腺癌风险。
与缓释型CCB 相比,速释型CCB 的血药浓度波动幅度更大。因此, 速释型CCB 治疗的血药浓度可能逾越了肿瘤生长所需达到的阈值浓度, 进而导致服用者临床乳腺癌风险增加。
临床治疗
理性评估风险 切莫轻易停药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逾3.3 亿,CCB 和ARB 是临床最广泛使用的降压药物,二者的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
尽管一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降压药物可导致癌症风险增加,但是迄今关于降压药物相关癌症风险尚无法盖棺定论。主要因为现有多项研究还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有些研究得出的关联性结果基于小样本且原因解析欠完整,加之相关生物学机制亦不明确。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亟需更多学者致力于降压药物与癌症风险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这对于医生安全、合理用药与公众健康都有深远意义。
目前,虽有研究报道提示降压药物可致癌症风险,但临床医生与患者尚不可盲目、草率停服降压药物,因为降压药物防治心血管病的获益已被广泛证实。由此,降压药物治疗的价值毋庸置疑,对于潜在不良事件风险,医生应在处方降压药物时给予相应重视。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