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实现疑难肺血管病合理诊治

时间:2013-09-26 作者:陆慰萱

当今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整体观念薄弱,在一些医生眼里,面对的不是患者,而是一个病变的器官,这样既伤害了患者,也伤害了医学本身。  
全科医学的A+B+C 之和,解决“看得了”的问题,而整合医学是A×B×C 之积,综合了临床、基础、影像学等学科,使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专家实现有效沟通,让患者获得基于团队的一体式医疗服务,享受全程关爱。它使疾病诊治过程简化,更切中要害、接近实际,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诊断,从而解决“看得好”的问题。
与体循环系统不同,肺循环系统位于胸腔内,且肺血管病病因复杂,诊断相对困难。肺动脉高压与30 余种病因有关,如肺栓塞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特异,发病原因也涉及临床许多学科,因此误诊率高;肺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单纯局限于呼吸系统的少见,多数与肾脏、骨骼肌肉、胃肠道、皮肤、眼耳鼻喉和神经系统等其他脏器的损害并存而显得复杂多样。此外,肺血管病的诊断检查和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加强整合医学的实践与研究,创新医疗模式对疑难肺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多学科团队互补与协作
当面对一位呼吸困难、紫绀患者,一些呼吸科、心脏科和血液科医生往往只关注本专业所辖器官病变,分别会给予肺脏、心脏和血液方面的检查,他们对属于自己专科领域的疾病非常熟悉,却对外专科领域所知甚少,使患者成了器官,从而形成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的尴尬局面。
作者曾遇到过一位因气短、紫绀、杵状指来就诊患者。在院外虽经多家医院、多科室诊断,进行了包括心血管造影、CT、肺功能、血红蛋白等拉网式的各种检查,耗时2 年,花费人民币2 万元,但一直诊断不明,病情逐步加重。经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会诊,确诊为肝源性肺毛细血管扩张致低氧血症,诊断肝肺综合征。经肝移植后,病情明显好转。此患者诊治过程表明,过度分科、不关注患者全身器官病变,有时会贻误病情,伤害肺血管病患者。
因此,临床医生在熟悉本专业诊治技术的同时,需建立整体观念,践行多学科医生团队互补与协作的理念,加强学科交流,逐步建立起一支成熟的多学科会诊团队。


实验室检查不能替代临床思维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的发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高新技术被纳入临床应用。这些技术在给临床诊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
有些医生在面对疑诊肺血管病患者时,往往忽略临床基本功如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直接进行拉网式的系列实验室检查,且对检查结果不善于分析,从而导致肺血管病的漏诊或误诊。如不规范使用核素肺灌注- 通气显像,可能因所谓的阳性检查结果而将一个严重的吸烟者误诊为肺栓塞;仅凭心电图冠状T 波改变,就轻易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而漏诊肺栓塞;因CT 肺动脉造影出现充盈缺损,可能将原发性肺动脉肿瘤患者误诊为肺栓塞,或将本属于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误诊为急性肺栓塞而错误地施行了溶栓治疗。以上种种都会贻误患者病情,对患者转归无疑是雪上加霜。


促进临床与影像科、病理科互通有无
对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如丛源性肺动脉病、反复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闭塞症、肺毛细血管瘤、肺血管病以及肺泡发育不良,常需病理学检查鉴别,而影像学检查对肺血管病诊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由于影像科和病理科多被定位为辅助科室,与临床医学“各自为政”、“缺乏合力”,使技术先进的上述检查常面临诊断报告“模糊化”的尴尬。“不除外”、“请结合临床”这样模棱两可字眼经常出现,不仅使早期诊断困难,也让患者拿到报告时觉得自己“白做了”。整合影像病理检查与临床将有助于医学进步,亟需尽快开展。


增加患者的治疗参与度
明确诊断并不意味着选择了最合适的治疗。随着目前肺血管病疗法的迅速增多,如何判断患者需求和确诊疾病同等重要。遗憾的是,当前患者的需求常被误判。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了解到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可预防肺血栓栓塞症但又可能带来终生抗凝问题时,相当一部分患者将不会选择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此外,在选择抗静脉血栓栓塞药物和物理预防措施时,也应告知患者存在哪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风险,征求患者的意见。在制定肺血管病防治方案时,注意倾听患者需求和意见可增加患者在治疗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统观症状的心理与躯体关联
临床症状对肺血管病诊断很重要,但如果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被症状左右,常常抓不到疾病的本质,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如肺栓塞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和晕厥等症状。有经验的医生可从患者的病史、危险因素、体格检查及实验室结果确诊其为肺栓塞,给予溶栓、抗栓治疗,使上述症状迎刃而解。但有的医生可能会“对症下药”,给每个症状开处方,从止喘药、止血药、镇咳药直至扩张心脑血管药,最后症状不仅没改善,患者还死亡了。这正是由于相应医生整体医学观念淡薄,不善于用科学的思维分析症状、体征来解决患者的致病根源所致。
现代社会人们因压力增大、紧张程度增高,心理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一些患者(以年轻女性居多)主诉全身不适,有所谓的气短、胸闷、呼吸急促、心悸或手脚麻木等不典型症状,甚至为此多次送医院急诊而被误诊肺栓塞而进行相应的一系列检查。其实如果医生仔细了解患者病史、情绪变化和认真行体格检查则不难发现,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上述表现与心理因素有关,诊断属高通气综合征。由此可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保持心理与躯体整体观十分重要。


修补医院- 社区- 家庭服务链
目前普遍存在医院专家与社区- 家庭医生缺乏交流现象,家庭医生不知道患者在医院内接受了什么治疗、出院后还需要继续/ 调整哪些治疗,而医院专家也不了解患者出院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如肺栓塞的二级预防,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就常因为上述服务链断裂发生抗凝强度和疗程不规范,甚至换用阿司匹林替代华法林抗凝等不应有问题。
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管理局建立的整合医学服务模式显示,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家庭医生与医学专家合作,可使住院率降低57%,医疗费用减少40%。


结语
对疑难肺血管病患者的诊治绝不是相关科室逐个开方、没有取舍,建立整合医学是提高其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它不仅缩短了患者确诊时间,而且避免因往返于科室之间而贻误最佳治疗时间。对专科医生来说,通过多学科会诊的具体病历讨论,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增进对患者的整体了解,提高肺血管病的诊治水平。根据我国肺血管病发病率较高、专科医生相对较少的国情,针对疑难病例建立整合医学模式,将实现从过去的“患者追着医生跑”到今后“医生围着患者转”的转变局面,真正使更多患者获益。




( 登录 后评论送积分,积分详情请登录 掌上医讯移动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