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分阶段介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

时间:2013-09-26 作者:郭建文

【典型案例】
主诉 女性,58 岁。主因“开颅血肿清除术后2 月余”,为进一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于2008年6 月16 日就诊。
现病史 2 月余前,患者突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不清,起病前无胸闷、胸痛,无肢体乏力。外院急查头颅CT 提示左侧顶枕叶脑出血(图1),症状进行性加重,无自主呼吸,需行呼吸机辅助通气。与家属沟通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自主呼吸、神志转清,自觉四肢乏力,左侧明显。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左顶枕叶脑动静脉畸形(图2)。


术前:化痰通络改善整体状态
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晰,记忆力、计算力下降,无头晕、头痛。查体:四肢肌肉废用性萎缩,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右下肢肌张力下降,左侧肢体肌力4 级,右侧肢体肌力5- 级;四肢腱反射活跃(+++),掌颌征(+)。
中医四诊:神清、精神疲倦、言语清晰,四肢乏力、无头晕、头痛,咳嗽、无咳痰,尿频、尿急、无尿痛;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舌淡暗红、苔白腻,大便调,脉弦细。辨证属于气虚痰瘀阻络,给予健脾益气、化痰通络。处方:太子参30 g,白术15 g,茯神15g,炙甘草5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姜汁砂仁10 g(后下),田七粉3 g(冲服),赤芍15 g,炒麦芽30 g,玄参30 g,山栀子15 g,淡竹叶15 g。6 剂后食欲改善,进食增多,疲倦症状改善。
6 月25 日,四肢乏力症状好转,可借助助步器下床行走,仍有咳嗽,舌苔较前稍白腻。考虑痰湿阻肺,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全瓜蒌20 g、桔梗15 g,化痰止咳。
患者入院时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故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兼顾“离经之血为瘀血”,加用凉血止血药赤芍、三七。中医药在动静脉畸形栓塞之前发挥三重作用:(1)保持病情平稳,预防畸形团破裂出血;(2)改善患者整体状态,使其能耐受全麻和手术,故应开胃健脾益气,改善患者食欲和营养;(3)对症处理如淡竹叶、山栀子治疗尿频尿急等症状。


第一次术后:达原饮加减改善食欲和消化功能
2008 年6 月26 日,患者行脑及颅内血管畸形栓塞术(左侧顶枕部)。复查造影提示栓塞约70%,左侧大脑前以及大脑后仍供应部分残留畸形团(图3),静脉引流通畅。
术后患者神清、精神疲倦、反应迟钝,言语清晰但对答欠合理,四肢乏力、可抬举,咳嗽、无咳痰,无发热、无胸闷、气促,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红苔白腻,脉弦细;记忆、计算与定向力均下降,失读。
6 月30 日头颅CT:左顶枕叶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改变,左侧外囊区及颞顶叶深部脑出血,两侧脑室枕角少量积血。
7 月2 日,术后第二天中医四诊:神清、反应迟钝、对答不配合,四肢乏力,咳嗽、无痰,纳差、不思饮食,晨起大便2 次、质稀,尿频、尿急,尿常规提示尿路感染;舌质淡、暗红,舌苔白厚浊腻。中医辨证为湿浊内阻、邪伏膜原证,给予达原饮加减。处方:槟榔15 g,厚朴15 g,草果10 g,黄芩15 g,绵茵陈30 g,滑石15 g,通草10 g,石菖蒲15 g,竹叶10 g,麦芽10 g,鸡内金10 g,神曲10 g;共6 剂。
7 月8 日患者未再腹泻,饮食好转。仍尿频、尿急,舌苔较上次稍黄腻。考虑湿热下注,给予八正散利尿通淋。

第二次术后:益气补血同时增加后天化源
7 月10 日, 复查头颅CT示脑出血加重(图4),考虑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后供血动脉压力增高继发脑出血。行左顶枕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切除术,将畸形团(含胶铸型)完整切除。8 月1 日脑血管造影提示动静脉畸形不再显影(图5)。
中医四诊:头部开颅术口敷料少许渗血,神清、精神疲倦,反应较术前明显迟钝,无法对答,体温最高38.5℃,右侧半身不遂,右侧上下肢瘫软无力;舌质淡暗红,舌苔白腻;脉弦细,重按无力。辨证为术后气血两虚,发热为气虚发热,治疗应补益气血,用十全大补汤加健脾开胃之品,增加后天化源。处方:黄芪30 g,党参3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15 g,赤芍30 g,川芎10 g,生地15 g,麦芽15 g,神曲15 g,鸡内金10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
上方加减2 周,患者于8 月8 日出院,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


康复治疗:疏肝解郁兼顾祛瘀活血
2008年9月19日康复治疗后,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下降,对答切题,部分词语失认,部分命名性失语;左侧上下肢体肌力正常,右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 级;四肢腱反射活跃(+++),髌阵挛、踝阵挛(-),掌颌征(+)。2009 年3 月18 日复查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顶枕部动静脉畸形未见复发(图6)。
中医四诊:神清、精神焦虑,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语声响亮、滔滔不绝,畏寒,右侧牙龈疼痛,自觉右半身针刺样疼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形瘦小,舌质红绛,脉沉弦滑。辨证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盛伤阴,兼有瘀血。肝火上炎故有牙痛,畏寒为火郁不得外发之象。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加活血祛瘀止痛之品。处方:龙胆草15 g,山栀子10 g,黄芩10 g,柴胡15 g,泽泻20 g,当归10 g,生地30 g,木通10 g,桃仁15 g,细辛5 g,香附15 g,桑白皮30 g,甘草10 g。同时给予健脑散研粉冲服,益精填髓、益智通络。连续服用3 年。
出院后于作者医院门诊随诊,患者病情稳定、睡眠不安、舌质红、舌苔黄腻,辨证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湿热郁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2012 年9 月复查头颅CT 未见出血。

【临床思维】
定位病灶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临床定位分析 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应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大量脑出血。术后患者出现智能障碍,定位在皮层。四肢肌力无明显下降,但患者行走困难,应考虑运动性失用症,定位优势半球顶下小叶、缘上回损伤。而出现语言障碍,应定位在优势半球的语言中枢皮层。
神经解剖定位分析 根据影像学定位在左侧顶叶、顶枕交界,波及额叶。
脑血管定位分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金标准。结合脑血管造影,提示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的脑动脉畸形,引流静脉为上矢状窦。
鉴别诊断 首次发病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脑炎、脑外伤等鉴别,头颅CT 可明确为顶枕叶脑出血。脑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性、淀粉样变、肿瘤、脑血管畸形等。
本例患者出血在脑叶,无高血压病史,年龄小于75 岁,应首先考虑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即可明确诊断。第一次栓塞术后,患者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失读、智能下降,应考虑再出血、脑水肿加重、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感染等。因介入栓塞可能致畸形团未得到完全栓塞,需急诊CT 明确是否有再次出血。患者术后出现智能障碍、性格改变、运动性失用等,应鉴别器质性还是功能性改变。因患者有手术史,可排除功能性精神障碍。




( 登录 后评论送积分,积分详情请登录 掌上医讯移动端 )